事情发生于公元815年。
这一年是唐朝的元和十年,在位的是唐宪宗,他自即位后着力平定藩镇的叛乱,使唐室一时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年初,被贬在外十年之久的刘禹锡被召回了京城。
刘禹锡,字梦得,少有才名,二十二岁即登进士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可以说是妥妥的学霸。
只是他可以精进自己的才学,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就愈演愈烈,唐宪宗的祖父本有大志,却因为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发动了削藩战争,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本人甚至被迫出逃长安,从此一蹶不振,对藩镇多事姑息,对宦官变为亲近,朝堂局势扑朔迷离。
于是朝堂之上,太子侧的势力开始崛起,希望有机会可以改革弊政,而颇有才学的刘禹锡、柳宗元等都受到器重,被拉拢为主力人员。
只是太子还未及上位,身体状况就已经不乐观了,公元804年,太子突然中风,失去了语言功能,第二年勉强即位,就是唐顺宗。即位后匆忙推行改革,却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史称永贞革新。
唐顺宗也被迫让位于唐宪宗,刘禹锡本来是任职屯田员外郎,专管盐铁,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如今作为改革派主力,一下子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待就是十年。
但总算回到了京城,这一年刘禹锡四十四岁,还算是盛年,起复在望。
他应该心情不错,趁着初春三月,和同返京城的好友柳宗元等人一起到自己住所附近的玄都观赏桃花。
玄都观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道观,隔朱雀大街与皇家寺院——兴善寺相对。
正是赏花的时节,一路上车马川流不息。
据说这一路上还碰到了当时的户部侍郎,当朝宠臣,与宦官亲近,却对百姓横征暴敛,克扣军饷,公然行贿,最近还升职了。
真是眼里的沙子了。
刘禹锡于是作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结合诗作的标题来看,这首诗确实难掩清高与嘲弄之意。
他不是针对谁,只是在位的都是……
本来唐宪宗对于这一帮永贞派就没有好印象,只是在用人之际,勉强答应起用,结果一看这个态度,于是又打发到偏远的连州(今属广东)去了。
这一去,便又是十多年的时光。
公元828年,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奉诏回长安,终于做回了京官,任主客郎中。这时在位的,已经是唐宪宗的孙子唐文宗了。
世事变幻,人生无常。
总是新人换旧人。
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
刘禹锡再次来到了玄都观,当年密密层层的桃花,如今连桃树都已不在了,游人稀少,庭中一半都是青苔。
他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还是那么桀骜。
贬谪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只是如今的时势,更是每况愈下了,不但宦官专权,而且朝堂党争。
三年后,刘禹锡外任苏州刺史,专心造福一方。
刘禹锡后来还写过一首与玄都观有关的诗。
名字是《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见忆》,令狐相公,就是令狐楚,中唐名臣,也是著名诗人。
“好雪动高情,心期在玉京。人披鹤氅出,马踏象筵行。
照耀楼台变,淋漓松桂清。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虚声。”
这一次只剩了雪景与隐隐的诵经声。
公元835年,朝廷发生震惊世人的“甘露之变”,多名官员被宦官所杀,唐文宗被软禁。刘禹锡不再热衷于任何事务,在洛阳任闲职,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
刘禹锡晚年的名句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终究还是有豪气在的。
虽然这个世界,满是沧桑变化。
公元842年,时年七十一岁的刘禹锡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