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生活简笔录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要学会宽容别人,体谅别人,却没有人叫我们去做一个任性的孩子。
图为《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剧照
1./ 松子 /人这一辈子,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主人公松子,她明显有着“讨好型人格”。小时候,妹妹体弱多病,父亲只疼爱妹妹,对松子从来只有责骂。但是有一天,松子突然发现,自己搞怪扮鬼脸,能引起父亲的注意力,还能看到父亲难得的笑容,于是这个漂亮的小女孩,扮丑几乎贯穿了她的童年与青春期。
在原生家庭中缺爱,长大后的松子就无比渴望爱。她对爱的强烈需求导致了她对男朋友的无底线妥协。男朋友第一次打了她后,发现她依旧笑脸相迎,所以下一次会更肆无忌惮把松子当出气筒。
武志红曾说:我们拥有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怕被抛弃。松子年少怕被父亲抛弃,长大后怕被恋人抛弃,她始终没有安全感,而是习惯性地活在别人的情绪里,她一辈子都是一个好人,却最终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图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松子死前在墙上一遍遍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她仍以最卑微的姿态,承担了一切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她所不知道的是,她这一辈子讨好了很多人,唯独没有讨好自己。
2./蒋方舟/我再也不想去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在一期节目中自曝了自己为了对抗这个“讨好型人格”,独自在异乡待了一年。并引用金句总结:“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负能量。”这两句话击中了无数个人的柔软的内心,因为太多的人都有共鸣,自己也曾讨好过,或者正在讨好着。
蒋方舟是谁?年少成名的少女作家,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12岁和余秋雨一起接受采访,2012年清华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的副主编,当年24岁。
金灿灿的简历,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的蒋方舟居然自认为是讨好型人格。那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就更没资本去“任性”了?显然不是,并且也可以总结出讨好型人格和一个人是否“优秀”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们可以听听蒋方舟的发言,因为这不只是针对“讨好型人格”的。
人生短短数十年,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很多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活的很累,他们自己也都知道讨好会丧失自我,会令他变软弱。但是尽管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在生活中习惯性讨好。 因为,这些人内心特别敏感,可以体察到别人细微的心思,并随时准备奉献自己、成全别人。 他们自己好像没有需求,满足别人的需求就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他们好像不会吵架,和别人起冲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别人和自己起了冲突,往往也是最先道歉的那个人,维持“表面和平” 讨好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气,我生气了是不是显得自己特没理,特小气? 悲观的看,讨好者们如果不经历心理咨询或者遭受数次致命的伤害,是不会走出讨好的困境的。
讨好别人,因为没有安全感。
我们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巨婴,讨好者也是,他内心还没长大,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是弱者。
那么,摆脱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告诉自己,我是个200斤的成年人了,该对自己负责了。
别人没有我,照样活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该生活的轨迹,即使我不帮他,他也不会过得很差。
而且,跟别人索求关注和爱,注定是痛苦的。像一个乞丐,只能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多惨。
但是童年的缺失,现在无法弥补,那就不要在今天继续创造缺憾,适当的放过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那就真没人会爱你了。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把自己平时感觉到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看看哪些是可以不做的。试着拒绝,试着说不,你会知道拒绝别人也没那么可怕,别人也许是无心的一句,却在你心里烙下痕迹,傻不傻?
跟健身一样,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做,没人逼你。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