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观众,觉得整个活动的流程还是有些单薄。先是摄影作品展示,每个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然后是微电影展示和解读。专家点评、观众互动和颁奖,时长一小时就结束了。专家点评太过匆促、也只给了2次观众互动的机会-台上至少有10人左右的手迟迟不肯放下、创作者也对整个流程表示之前不知道,这是前些沟通工作和活动细节注意不足的表现。
我其实有些疑问:我很喜欢4号《昼夜》的创作灵感:我们不一定是要抱着一个非常明确和坚定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去孕育、创作作品。美是有感而发。但我好奇的是,像这种要求以主题为单元提交作品的活动,她的作品只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否存在主题零散之嫌。
3号《暨南风光》和4号《昼夜》是两种不一样的作品:前者是宽广宏大的、俯拍景象,后者是小而细的生活细节,那么在评价标准是如何权衡的?
就像点评老师所说,美是一种感觉,打动你的、你觉得美就是美,那肯定也会出现一千个向日葵的解读吧?
艺术和科学之前有没有过渡或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