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我们有雄心,而且不乏智慧,那么不管我们从何处起步,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我们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
要做好这些事情,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而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需要做人职匹配测试。
通过人职匹配测试我得到以下结果:我自己比较喜欢偏管理和研究类的工作,不喜欢做技术类工作,不是很胜任需要想象力的工作,喜欢而且胜任偏研究类和领导类的工作。在研究类和领导类的工作里面更喜欢而且胜任研究类的工作。通过这个测试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我现在就读的专业是金融学,比较感兴趣的职业是行业研究员。因为性格偏内向,不是很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但是对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东西感兴趣也能够胜任。我对金融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深感认同,因此我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发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我认为我的能力能够适应我的工作,因为我觉得我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即使我现在比优秀的同龄人还有差距,但是我相信长期的沉浸能带来“场”的效应,从而能明白许多领域内的暗默知识,而这也是通向高级别人才的先决条件。总而言之,我相信只要坚持大时间周期的练习、输出和反思,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在命运的波动中,离安珀世界更近一点。
我们不仅要从内部认识自己,也要从外部环境认识自我职业发展的路径。首先是家庭方面。我的家庭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我也在父母的耳熏目染下对金融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读各种金融领域大牛的经典书籍。其次是学校,我在的学校金融专业排名名列全国前茅,老师授课特别认真,同学学习氛围也浓厚。再次是社会,现在社会上学习金融的氛围浓厚,大量经典的经济金融书籍被引入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也相继举行各种投资者教育活动,各大高校邀请领域内带头人物进高校演讲,使得我们学习金融的资源触手可及,有助于提高金融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外部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在社会上能有所建树的人都是自我驱动,迎难而上,不给自己设限。不能因为学校或者其它原因给自己设下天花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不能因为平台有限而成为井底之蛙,恃才傲物而造成偏见和无知,从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综合考虑以上自己和外界的条件,我的职业目标定在了金融行业。我想去股份制银行工作,或者证券公司做研究员。下面是我近3年的职业规划。我打算在本科毕业以后考取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CPA(注册会计师)证书,在找工作的时候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我希望能在美国一所综合排名前50的学校读研究生,因为美国那里金融方面的教育要发展地比我们成熟,而且美国的校内职业发展中心发展地也更好,找实习更容易,而实习又能为找工作培养必需的能力,要是领导满意的话也有可能拿到留用。如果我能去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学校,那么我在国内金融机构找工作就有较大可能拿到笔试,从而为找实习、找工作助力不少。基于我这三年的职业规划,我运用了SWOT分析了下自己。
优势:自己比较努力,做事比较认真;认同金融行业的价值观;专业和理想工作比较对口;学校老师授课认真;社会资源丰富。劣势:容易自以为事,高估自己,自我认知不够;学校不是211,本科的时候找实习可能会受排挤;身边缺少做研究员的同学,不是很清楚研究员实习生的具体要求。机遇:现在各大金融求职平台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了更多机会拿到好的实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安排各大企业在学校做讲座,有利于我们找到好实习。威胁: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减少还会持续好几年,企业势必会采取裁员、减少招聘人数等方式减小成本;现在放开二胎,女性在生育孩子方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企业势必会对女性就业更加歧视。
更长时间周期的规划还需要我在这三年以内通过对自己的观察,不断通过反馈明白自己的长处以及能使自己获得高效率的工作方式,结合当时的形势,明白自己的位置,制订更加长期的计划。职业生涯的调整要遵循自己的长处、学习方式、价值观,要仔细回顾自己身上的事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少把原因归咎于外部。
在职业生涯的调整中要是我发现自己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如果我在原来的工作上并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会考虑转向另外一个适合我的工作。要是天花板是因为原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来工作对我不再具有挑战性,那么我会寻找领域内的“红海”,进行社会创业,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类单独个体命运不可控,但是成就事业正是借助爱与信任——社会链接;借助学习——来自书本的显性知识和因沉浸而获得暗默知识;借助好奇心——不断探索从未涉足的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