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货币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所著《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1917年剑桥派的代表人物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并全面阐释了剑桥方程式:,K*Y代表真实货币需求。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持有货币的比例越大,所欲货币越多。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得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L1(y)+L2(i)。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三个:
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即一国或者货币去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过程。我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标准是:M0=流通中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用信用创造货币,商业银行在三因素(存款准备金,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单位及公众缴税等)制约下进行信用扩张,创造派生存款。
货币供应量公式:M=B*K,K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如果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则存在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有两种类型:总量性失衡和结构性失衡。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过度的信贷供给,主要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采取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