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写点什么吧。
连着几天,在复习的空档,看了一季半的《奇葩说》。这是我继《快乐大本营》之后第二档想继续追下去的综艺。看《快乐大本营》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最纯粹的娱乐性综艺节目的作用,那就是给我带来乐趣。没有刻意或无意的煽情,也没有所谓人性的考验。在看多了设计复杂意味深长的东西之后还是想回头寻找一些简单。
而在《奇葩说》上,我看到了娱乐和思考并行的可能性。
它以娱乐和玩笑的方式抛出命题,观众在嘉宾真性情的讨论或者是更为激烈的辩论中得到思考。那种真性情,那些辩论,那些思想的碰撞,有人说是表演也好,说是剧本也好,但是最起码,我知道从他们的这些言行中,我真正得到思考的锻炼和启发。
但同时,看到最后,我的心中竟然有种苍凉感,应该说是一种接近无奈的心酸。无论是总策划马东,还是嘉宾蔡康永、高晓松、金星,还是场上那么多位舌战群雄的辩手,都多次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很喜欢,也很感谢这个舞台。因为起码在这里,我可以畅所欲言,说我想说的话,我可以做我自己。”
这是很惯用的煽情的话,在这里却显得那么无奈。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其实每个人都享有所谓的言论自由,特别是在网络上,只要脸皮厚,内心坚强,我们还是可以畅所欲言的。但是,我们缺少的不是说话的权利,而是大声说话的权利。
我今天不说在政治立场或者是国家立场上的“消音”,因为有更多更权威的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我更想从“人”的角度出发。
马薇薇在节目某一次辩论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做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台上的这几位,有谁不是因为做自己而在微博在网络上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
做自己,意味着有可能展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一面;畅所欲言,意味着说出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
人生来骨子里就有排异的特性,新植入的别人的器官要与自己的身体抗争一段时间才能被接纳。而对外也是一样,不一样的,总是难以接受。包容,并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养成的,每个人养成的程度不一样,能容纳异己的程度也就不一样。
而很遗憾,我看到的现在的社会上容忍度低下的人,还是有很多。总有人轻易就忍不了,会去谩骂,去抨击,去排斥那些与己不同的人,无论是非对错,先为自己找一个道德制高点,挑了刺自己爽了再说。慢慢地,原先说话的人,不想再说,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脸皮够厚,不是所有人面对他人突如其来的言语和精神攻击的时候没有感觉,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眼光。
于是,越没有人说,就越经不起说。
于是,玻璃心诞生了。
其实在之前,为什么朋友圈能够压倒微博火了起来?
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信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一种幸免于网络喷子的安全感。我们知道朋友圈里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在分享生活的同时也能够畅所欲言地说我们的心里话,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朋友亲人不会对我们实施言语暴力和人身攻击。
我们的言论自由,不仅要受到国家政府法律条规的牵制,还要收到世俗喷子的控制。
因为我们总是只想到自己需要的自由,却不允许别人自由。
我们从来都做不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因为一旦看到不同于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时,我们总会瞬间抛弃掉“温文尔雅”的画风,奋不顾身地去攻击。
我们不是绅士淑女,所以我们不会“好好说话”
我们总是在不同意的时候“顺便”用言语暴力剥夺了异己说话的权利。
其实我很赞同说话前要三思,因为人言可畏,短短一句话杀伤力也可能是无穷。但是我并不能理解用“喷”的方式“无差别”对待所有不同于自己的言语和观点。
还能好好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