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一节课的延续,这节课继续介绍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前提,先把五个前提再次列出来:
1、搭建学术界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2、改变是可能的
3、决定幸福的主要是内部因素
4、只能顺从人性
5、幸福不只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一种道德追求
上一节课讲到了第2点,本课继续来讨论改变这件事,人若想在世间有所作为,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了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改变往往是从一个人或一小众人开始,然后不断扩大的,用理工科的思维来解释,改变类似于一个指数级别的扩散,是由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形成的指数函数,个体在一个点上煽动翅膀,会接着指数的力量,在全世界引起飓风。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了解指数的力量:
比如现在,我们来做个交易,接下来的30天里,我将每天给你一千美元,而你需要给我的,第一天只是一分钱,第二天两分钱、第三天四分钱,以此类推,每一天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一倍,但仅仅从一分钱开始,怎么样?这样的交易,你要不要答应?如果你答应了,那么在第30天,你将要支付给我5368709.12美元!
有没有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再猜一猜,一张普通白纸,对折多少次以后的厚度,可以碰到月亮?——41次!
这就是指数的力量,我们之所以震惊,真是因为低估了指数的力量,也低估了改变的力量。当然指数能起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一”存在,从自己这一个个体开始,把务实的理想主义传播给3个人,经过20度之后,将会扩散到整个世界。
下面来讲第三个前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这一小节中,Tal列举了一些实验来说明,外在因素很难改变人们的幸福度。
Daniel Gilbert曾在一些大学中对即将接受终身职位审核的教授进行研究,在审核之前,当被问及“如果你得到终身职位你会多快乐?”时,他们会说“喜出望外,梦想成真。”当被问及“会快乐多久?”时,普遍的回答是:“余生都会很快乐,这将改变我的人生。”如果被问及相反的问题“如果被拒绝会怎样?”,得到的回答则是:“会很难过、并且难以平复。”
刚刚得到审核结果时,再次访问得到的回答与审核前几乎相同;等三个月、六个月以后,Gilbert再去访问时发现,几乎每一个人,不管得到还是没得到终身职位的教授,都恢复到了之前的幸福水平。
与评选终身职位一样,研究表明,基本需求之外的财富增加、居住地点的变化、找到梦想的工作,这些外在因素都无法长期改变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想想我们自己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兴奋和满足,再想想三个月后面对考试和论文时的心情,也许你更能理解上述说法。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一切无关紧要,我何必还要努力工作、努力争取呢?答案就是——虽然外部因素不能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
那么如何提升呢?有一种说法是降低期望可以更加快乐,但这长远来说是行不通的,因为问题并不在于期望的高与低,而是期望的正确与否。例如,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找到工作、升职加薪、搬家移民来获得快乐,这就是错误的期望,因为幸福快乐是由心境来决定的,正确的期望应该是内在的改变,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诠释。以后的课程会再专门来讲这个问题,所以这里Tal就没有再展开来说,仅仅是就这个前提先与大家达成共识。
下面开始讲述的是第四个前提,也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前提:顺从人性。在这一角度上,ThomasSowell的研究将人分为两个阵营,认为人性受约束的和认为人性不受约束的。
第一类人认为人性中存在固有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只能接受,但是接受并不等于屈服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某种政治机构,引导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人性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准确阐述这种观点的,是培根的名言:“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而另一类人则认为人性不受约束、是可以改善的,他们认为我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职责就是改变人类本性,完善它,把它变得更好。
在政治上,一般而言,认为人性受约束的人会倾向于资本主义,比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希望将有缺陷的人性引导向好的方向;而认为人性可以改变的人,更倾向于乌托邦主义或共产主义,认为“自利”从长远来看不是好事,于是我们应该去改善这个人性。
当然,我们这里重点谈论的并非政治,而是心理学,在这门课中我们提倡的是人性受约束的观点,这里Tal给出了一个针对性的说法——准许为人。为什么确认这个观点对我们研究心理学如此重要呢?
1、它说明了ThomasSowell的观点;
2、它是快乐和幸福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3、它引起人们对何为积极心理学的误解;
这里Tal用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当他刚开始执教积极心理学课程时,有学生对他说自己的室友选了这门课,并提醒说:“你要小心了”,原因是“如果我看到你不快乐,我会告诉他们。”看,这就是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活生生的误解,甚至认为积极心理学就不应该出现不快乐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负面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根据我们“人性受约束”的前提,这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而积极心理学能做的,并非改变这种情绪,而是在接受的基础上研究它、理解它、并擅于引导和利用它。
正因为消极情绪无法避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无条件的接受自我——准许自己为人。让我们进一步解释准许为人的必要性:
首先,压抑会加强痛苦。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从现在起10秒钟内,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OK,现在你脑中是什么?粉色的大象对不对?因为提起一个词时浮现出对应的形象,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当我们企图去压抑自然现象时,只会反而加强它,试图去压抑自然的情绪,效果也是如此。
其次,拒绝本性导致次优表现。依然举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我今天觉得上楼好累,所以我要拒绝接受万有引力这件事,我要飘去公司、飘去商店,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你能侥幸没摔死的话,生活也将变得处处受挫;所以我们并不会这么做,而是接受并利用万有引力,来发明好玩儿的游戏,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当对象是自然的情绪时,我们却很难看清这个基本事实了。
另外,Tal还简单的提及了今后的课程中会专门介绍的心理学ABC: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ve)。准许为人主要与情感有关,比如我嫉妒我最好的朋友,这很正常,是人类非常基本的情感,这并不代表我的个人品格,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要选择怎样的行为,去表达这个情感?道德在此介入,我可以选择道德或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才是我需要引导自己的地方。
最后用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来总结主动接受人性这件事:“主啊,请赐我安详,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物;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并赐我智慧去认识这两者的差别。” 这识别的智慧,就是我们即将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所获得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