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言:“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这条路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长寿,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短寿,那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呢?老子幽了一默:原本长寿,但为了长寿,做了太多的事情,最后短了寿。”老子的训诫:身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一味的养。
当免费的“知识”拿走你大量的时间,当你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实际却在原地踏步。此时此刻,你会有精神层面上的饥渴吗?
正因为我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才省出大量的时间。一方面,微博微信当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绕几个弯儿仍会第一时间来到我的面前,不会太迟。但是我让很多可能被浪费的时间,属于了我自己。
我总是觉得,人的一生当中,命运之神会敲你好多次门。真正的挑战在于,他一敲门,你就准备好了迅速开门。
做人要正,做事要齐。
人的收入是跟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士兵突击》有一句台词:“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
曾国藩在50岁左右的时候悟出一个大道理:“主动求缺”,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厅”。
我预感到时代的车轮将越来越快,平静将成为奢侈品。而没有平静,就不可能拥有正真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中说,每一个个体所担心的事情,其实90%都不会变成现实,但你为它付出90%的担心,瞎耽误功夫。有时候,你的焦虑,可能只是因为你太闲了。
史铁生一生思考的问题是:“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突然有一天,他被命运扔下来了,很多事再也拿不起了。他说,当初我四处奔跑的时候,总在抱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公,现在我坐在轮椅上了,开始怀念那个当初可以在阳光下奔跑的年轻人。又隔了几年,我得了褥疮,非常非常的难受,我开始前所未有的怀念没有褥疮可以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隔了几年,我得了尿毒症,要透析了,我开始怀念当初仅仅为了褥疮而苦恼的日子。原来人生所谓的痛苦,都还有一个“更”字呀。但是后来一瞬间,转念想开了:死亡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结局,那我现在着什么急呢?
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当然会来到。一个伟大的民族是懂得在冬天里播种的民族。(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走的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名忙、为利忙、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忙。原本为了这些事情忙,是因为觉得它们跟幸福很近,可是后来把幸福忘了。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
法国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度,跟他们经常要停下来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对话、与时空对话紧密相关。我总结:创造力需要三个条件,有一定的闲钱、有一定的闲人,还要有一定的闲时间。所以未来中国的创造力,一定是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开始的。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一句话“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说:“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紧接着又说:“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只有既得到过很多表扬,也经历过很多挫折的人,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去面对前程未卜、风险未知的人生旅途。
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当然希望战斗在新闻一线,而我却被分配在《中国广播报》,在我心目中就是排节目,同事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心情特别沮丧,但还是在电台对面的一家小书店买了本《报纸编辑》,然后用一下午把它看完。我至今感谢自己的这个决定。再沮丧,再难过,也要走上这条道路,而且一定走好。想要发展未来,就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吧。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总会很好奇地想:老天爷又打算给我什么新的机会?
在一个大时代时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得失论成败,很多所谓失败,只不过是此时的一个世俗观众,或者某种立场下的判断而已。(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我希望人生亦是如此。
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白岩松认为的大学时光里重要的事:一、在大学里,一定要珍惜和维系集体的友情;二、大学期间另一件重要的事,是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价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干新闻的,拼的就是视角和语言表达方面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三、当然,永远别忘了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
一部电影《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买下剧本后,曾经放了十年,追寻了十年。这十年,各种各样的创意、文稿、文件、再加上探讨、挣扎、否定、激动、消沉等,都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
寻找“第二个答案”:我做节目的特点是,别人的工作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因为相当多的人只迈出第一步就停下了,没有去另外的角度寻找新的方向。真相往往是第一个答案是具有欺骗性的(比如我在采访时,对方的第一个答案之后,我会观察他,当他的眼神闪烁时,我不再提问,而是把身体往后一靠,准备继续倾听。他接着说的才是真知灼见)。
别人会问,现在挺成熟的,为什么要变呢?我却觉得变动才可能带来不变。要跟上时代,就要不怕变动。“坚持就是胜利”,其实,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
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的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对白岩松人生影响巨大的书:
第一个十年,《新华字典》,他为我打开一道门。
第二个十年,《朦胧诗选》。有人问我,你的文字风格受谁影响比较大?我的文字有三个主要的出处:朦胧诗、摇滚乐、古龙小说。其实文字形成的风格居然是有出处的。我在给他们讲诗时,会特别强调,为什么要让你们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有可能有一个新的发明。成千上万的汉字摆放在你的面前,哪天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你就又一次发明了中文。
第三个十年,唐浩的《曾国藩》。读这本书读得很慢,读完仿佛有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突然洞悉了与生命、人性紧密相关的一切。也引出阅读的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这就是《曾国藩》给予我的启示。
佛教讲“苦集灭道”,“苦”就是每天要面对的事情,“集”就是你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
书的第一功用是打开一道门,我对我的学生会格外强调,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第四个十年,《道德经》。我很庆幸这个年龄段遇到它。有时候“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在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跟它相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当我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思考和理解死亡,《道德经》出现了。它告诉我,无私为大私;江海之所以辽阔包容,只因其甘愿处于最低;柔软是生之信号,坚硬是死之气息;杯满则溢,走到一定的时候要敢于清零,里面有太多的词句,让我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
大家可能想不到,《道德经》是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版本最多的一部典籍。
有学者这样阐释:同样一个道德,《论语》是从正面解读的,《老子》是从背面评判的,因此它会给人非主流的感受。
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目的都是在读自己。
每当音乐响起,世界就安静了。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记录时代。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有人曾经说,莫扎特一生中创作的乐曲,哪怕是让你抄谱子,一天八小时,到他去世的那个年纪,你也抄不完。所以莫扎特和他的音乐,都 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一位音乐教授,围绕开幕式韵作讲解:“音乐,比你的新闻更真实地记录我们的时代。”
白岩松推荐古典音乐:莫扎特有长笛协奏曲是不可错过的,20,23,24,25;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最好;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以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还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重奏,尤其是《如歌的行板》。
白岩松的“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须扬鞭自奋蹄。
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得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他Hold不住。
记得2000年,我似乎挺火,又是“全国十佳青年”,又是悉尼奥运会直播,回来以后中央领导接见,还没跟教练握手,先来握我的手,这还了得?之后我把手机关了,闭门研发新节目,整整一年。回头看,要是没有那一年的沉寂,就不会有后续的动力。(高处时懂得沉寂)。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话说得蛮好:“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
八十年代的新闻专业教育,写导语讲究的是五个w: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
无锡有两大家族:荣氏和钱氏。荣氏家族出了荣毅仁这样的国家副主席,钱氏家族出了钱穆这样的大学者。钱穆有个侄子,1931年考上清华,语文历史第一名,双100,他的名字叫钱伟长。陈寅格希望他学历史,闻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学文学。可是入学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夜不能寐,他左思右想,和同学探讨交流,只有学造坦克,强大自己的实力,国家的前途才能慢慢变好。
老师一看成绩单乐了:中文和历史都是100,物理5分,数学加化学一共20分。因为钱伟长的态度坚决,学校跟他达成协议,在物理系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物理成绩能达到70分,就继续学,达不到就回中文系。当他毕业时物理成绩是全校第一名。
新闻就是讲故事,人是最重要的,把握好逻辑、细节和节奏,这些规律,应该成为自己一生的习惯。
很多人将敢言归纳为“勇气”,不,表面是勇气,背后却是学习、思考和对方向的准确判断。
媒体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细节和过程的禅释,而不是简单的只下结论。
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
比如,教育部曾出台一项新规——所有民办教师都要取得上岗证才能从业,无证执教将成为历史——这其实是进步。但面对几十万名民办教师,新闻发言人措辞严厉,“坚决清退民办教师、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等。
当天晚上,我在节目中评论这件事,标题就叫“坚硬的政策”。我说,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有过百万的民办教师,经年累月,以几十块钱的低收入,支撑着共和国教育所不能到达的深上老林,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惠泽。此时此刻,感谢他们都来不及呢,怎能一声“清退”,如此无情?当然社会在进步,共和国越来越有能力,让更多更高水平的教师到偏远山区去,弥补教育上的欠账。但我们扔要感谢民办教师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与此同时,也拜托社会各界帮助今天的民办教师,去补课,去进修,争取让她们能拥有上岗证。如果实在困难,也希望他们的未来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我说的对还是教育部发言人说得对?同样一项政策,他刚解读完,西北就有民办教师上街了,听我说完,人家泪流满面,再大的委屈也忍了。这样的事少吗?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们全家都是研究历史的,历朝历代的胜利者,都是会讲故事的人。
别忘了,我们每天在跟谁竞争?你整体天念报告能竞争得来吗?不管多大的新闻单位,越是承担着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越要遵循规律,用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去吸引观众。
传媒应该具有的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
《东方时空》改变了什么?改变了传媒的态度和视线。从《东方时空开始》开始,媒体不再是见到高官就仰视,而是建立一种平视的理念。与此同时,又用《百姓故事》,也就是最早的《生活空间》完成了一种转变:身边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栏目的主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焦点时刻》,正式开启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先河。
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说:“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来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
储蓄健康比储蓄金钱更重要。
有时候,依靠传统技术和药物无法治疗的疾病,反而可以在大自然的抚慰中完成自愈。
怎样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加强大,一方面要为自己的心找朋友。对我而言,其中一个朋友就是音乐。另一个朋友就是体育。
人到中年 ,最大的奢侈是平静。
有时候,不要不好意思拒绝,不好意思会将事情变得更坏。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陷阱。哪里有热潮,哪里就有危险。
对于今天的中国,从追求可以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到追求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是一次巨大的专场。
很多年前,龙永图告诉我:“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人生就是一场谈判、与梦想谈判、与时代谈判、与身体谈判,要懂得有所妥协。
日本是个忧患型国家,只要受到一点威胁就全民反思、全民惊醒。中国却是个乐天派民族,日子刚好点就开始莺歌燕舞,欢呼雀跃。
摘抄于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