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周国平】
庄子的哲学,主要提倡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真性情,他称之为性命之情,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纯朴的本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让它们被物质和世俗败坏。他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意思是: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面,把本性丧失在世俗上面,这样的人是颠倒的人。这个境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破除假我,回归真我,超脱功利。
第二个境界是逍遥游,《庄子》内篇第一篇的题目就是《逍遥游》,实际上全书许多地方都讲了这个境界。简要地说,逍遥游是与道合一、与宇宙本体合一的境界,《庄子》中对这个境界的典型描述是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造物者游”、“游无穷”。由逍遥游而达成齐物论,即“万物为一”,“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可以“入于不死不生”了。这个境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解脱生死。
……
在庄子看来,人生有两大悲哀,一是受功利的支配,活得不单纯,二是受生死的支配,活得不长久。他提倡两个境界,就是要解决这两大悲哀。人生在世,一要超脱外在的功利,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二要超越身体的小我,享受精神辽阔的自由。这样的人生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
中国文人是有双重人格的,所谓儒道互补,儒和道各有其用。儒用来励志,鞭策人们追求功名利禄;道用来超脱,鼓励人们追求生命情趣和精神自由。这后一个方面来自庄子,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中国文人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而不甘心成为俗物的,不知会怎样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