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久久前已听闻值得一看,却怕太虐,一直不敢前往。经历英语课折磨后,决定奖赏自己。
影片用法庭对主角赞恩非法伤人案的审判构建起叙述的脉络。法官与赞恩、赞恩父母对话、赫莎对话,是一条条打开事件的钥匙,带出赞恩的生境、妹妹萨哈被强嫁、赞恩出走遇上赫莎、赫莎筹谋资金办理即将过期的签证却提前被拘捕、赞恩独力照顾赫莎的儿子却最终不得不将他贩卖给人贩子、赞恩得知妹妹死去而举刀捅人被捕、被捕后控告父母等等事件,构建了难民无身份下的困境与无序,也展示了难民中的儿童被排除在社会边缘的境况。影片细腻,从个人的对爱的渴求的微观需要,到难民群体需要身份认同、纳入社会的宏观需要,都作了细节丰富、扣动人心又相对清晰的展示。一幕一话一动作,都让人在震撼之余忍不住细嚼思考,也回味余久。
赞恩的家庭,极度贫困,却人口众多。贫困至,只能用水加糖的方式养活孩子。人口众多至,镜头下一家两个大人五个孩子整齐排练在地板上睡,彼此之间镶嵌无缝,不能转身,因为一个转身就会打破这种空间分布的平衡。而家庭如何支持众多人口存活下去呢?有各种收入方法,例如捣碎处方药溶于水中,用衣服将溶剂水吸收,再卖给成瘾人群;例如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在狭窄而车水马龙的街头贩卖果汁、饼干;而最大的收入来源,来自于家庭内女孩子的婚嫁,出嫁时家庭会收到一笔极大的嫁妆。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在这里并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并不是家人,而是一件件期货。因此,赞恩父亲回应法官问道为何如此贫困却养这么多孩子时,父亲喃喃答听说有越多孩子就会有越多支持、家庭会越来越好。也因此,赞恩控诉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赞恩在影片里是聪明机警的一个孩子。曾耳闻及目睹来潮女孩被强嫁后惨烈的下场,赞恩对妹妹萨哈初潮来临,极其警惕,熟练帮妹妹清洗染污的内裤,教导妹妹不能被父母发现已有初潮,卫生巾如何躲过父母耳目去扔掉;也屡屡将不怀好意的店主送给妹妹的礼物扔掉。但再机警,赞恩也只是一个不满13岁的孩子。父母还是得知了,并将萨哈化妆,嫁给店主。这时,萨哈才11岁!赞恩失眠了一夜计划带妹妹出逃却被发现,赞恩抵不过母亲的力量,妹妹最后还是被母亲强推上摩托车。赞恩经历第一次失去。
镜头里,世界晃动模糊,周边声音消净为低沉的音乐。赞恩失望,开始痛恨父母,离家出走。游乐场里,遇到了赫莎,一个年轻单亲妈妈,同样难民,证件快过期;儿子非婚生,是黑户。担忧儿子非法身份被抢走,她上班时需将他藏好。赞恩请求赫莎收留,以帮赫莎在白天期间照顾作为交换。赞恩因此获得了第二个家庭。
赫莎心地善良温暖,将赞恩视作儿子相处,给赞恩洗澡、为赞恩庆祝生日。赞恩也因此第一次吃上蛋糕。但好景不长。赫莎证件过期,而办理新证件仍需500磅,赫莎求助店长预支工资不得,而不得不远赴筹钱,却不幸被捕。家里留下赞恩独力照顾其儿子,此时赞恩发挥了其过往历历所习的智慧。这段经历中,影片揭露了难民内的偷渡行为、贩卖人口、吸毒等等问题,也展示了不同国籍难民救济情况不同的不公,更展示了黑户身份的绝境。
赞恩在这期间交了一位叫梅沙的朋友,告诉赞恩移民到瑞士,可以拥有独立的住处,可以拥有门口而不会让人随意闯入家中,“没有一个小孩会惨死”,儿童会有将来。这些为赞恩重燃了希望,但伴随赫莎儿子生病、居屋没有交租金而被房东赶出,赞恩意识到自己无法独力照顾而不得不将赫莎儿子“卖”给杂货店老板。
那刻赞恩经历第二次失去,难过哽咽。无力无助。而令赞恩最终崩溃的,是因要拿身份证而不得不回家时,知道妹妹萨哈死亡时,父母极力隐瞒的态度,令赞恩怒火抽刀直奔去捅啊萨德。因此,赞恩被捕,被带到法庭审判。
法庭上,父亲哭,可是更多为自己处境的艰难;母亲哭,表示女儿是自己的亲身骨肉,会伤痛,也为自己叫屈,她无法选择、没有退路,只要为儿女存活下去,违法犯罪都愿意去做;而讽刺的是她又怀孕了;阿萨德没哭,将萨哈死亡责任推给医院,并对自己强娶幼龄的萨哈不以为然。赫莎理解、信任与原谅赞恩。
赞恩控诉父母的一段,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