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学,是卡在人生十字路口……
2025.4.12 付丽娜|读李克富老师的《拒学门诊”背后的教育真相》:孩子不上学,是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联想:从“病”到“人”的视角转身】
想起去年接诊的初二女孩,妈妈举着“抑郁症诊断书”哭诉:“她连门都不出,怎么可能是‘正常’?”可翻开女孩的日记本,满页都是“我讨厌被比较”“为什么总要考第一”的呐喊。“拒学门诊”的火爆,恰恰撕开了教育焦虑的遮羞布——当学校成为唯一战场,孩子用“退场”证明“战场”已失效。正如李老师所言,拒学不是病,而是孩子用行为喊出的“SOS”。
【批判:别让“上学”成为亲子关系的绞刑架】
门诊数据中,2/3孩子需长期干预,1/3勉强返校——这组数字像一记耳光,打醒了“唯上学论”的家长。曾有父亲逼孩子签“返校保证书”,孩子却用自残划破手臂:“我宁愿死也不想回学校。”真正的治疗不是“修机器”,而是“修关系”。若全家只盯着“上不上学”,无异于在溺水者耳边大喊“快游啊”,却忘了递救生圈。
【感想:孩子的人生,不该是单行道】
文中“行为激活表”让我醍醐灌顶:与其逼孩子补课,不如带他爬山、养宠物、学烘焙。有位母亲按建议,每天和孩子玩“20分钟吐槽大会”,三个月后孩子主动说:“妈,我想试试回学校。”原来,当家长放下“返校KPI”,孩子反而能重启“自我延伸力”——就像沙漠中的种子,不催它开花,它自会找到破土的缝隙。
【行动:给家长的“破局锦囊”】
1撕掉“病耻感”标签:把“拒学”改成“休整期”,每周设1天“家庭自由日”,允许孩子睡懒觉、打游戏、发呆;
2建立“小进步银行”:用便利贴记录孩子“今天主动倒垃圾”“比昨天早起床10分钟”,攒够10张兑换一次亲子旅行;
3警惕“虚假支持”:别再说“你开心就好”,改成“你难过时,我陪你一起骂学校规则”。
结语:教育不该是“工厂流水线”,孩子更不是“残次品”。当全社会学会用“心身医学视角看拒学,我们终会明白——每个拒学的孩子,都是被卡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哲学家,他们需要的不是“修理”,而是“指路”。
李克富:“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
4月12日的“东方时空·记者调查”关注的是“拒绝上学门诊”:北京儿童医院自去年6月起,在原“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一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现在“一号难求”。
一个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不是什么大事,全国各地好多医院早已经开设多年,但这事经由CCTV播出,尽管时间不足十分钟,但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因为它代表着主流的声音,引导着整个社会关注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践行。
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疾病。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管哪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拒绝上学。
·从群体上讲,拒绝上学的孩子以初一和高三最常见,其次是初三和高一。以焦虑、抑郁多见,大多伴有躯体化症状,还常共病强迫;其程度一般已经中度以上。
·任何心理障碍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全球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的普通门诊中,有20-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的问题。
·生物、心理、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突然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成为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需要帮助父母们把期待调整回到合理区间。
·如果全家都以治疗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为中心,孩子的心结可能越来越解不开,建议家长不再选择关注上不上学的问题。
·整个治疗是一个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的过程,叫作行为激活。常用两个表:“身心治疗家庭计划表”用于孩子一周七天的活动,父母与孩子约定进行以文娱活动为主非课业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则是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
·很多父母总是关注大进步但忽略了小进步,其实守住小进步更重要。在门诊上更多的是让家长朋友们放下对孩子返校的执着,因为一旦有这样的期待,就会影响到当下的进展。
·接受治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一般都会获得动力,尝试重回校园,但有一半的孩子会再次退缩。
·从门诊上看,有1/3的孩子可以返回校园或进入到一种过渡状态;2/3的孩子需要进一步干预。
·当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离开校园的孩子就会面临更大压力。实际上,拒学的终点是重新找到自我延伸的方式,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被卡住的结,从中突破,再次出发。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在困境中努力摸爬了一遭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礼物。
从明天起,我拟对以上观点尝试给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