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克富:“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提炼知识点及联想

一、知识点提炼(客观整理)

1. 核心概念

    • 拒绝上学(厌学)是心理问题的外显行为信号,而非独立疾病,本质是心理功能受损导致的社会退缩。

    • 高发群体:初一、高三 > 初三、高一;常伴随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共病强迫症比例高。

2. 病因模型

    • 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维交互作用(生物因素如神经递质紊乱;家庭期待偏差;社会评价压力等)。

3. 干预逻辑

    • 行为激活疗法:通过“小台阶渐进”恢复动力,如家庭计划表(文娱活动为主)、行为观察表(记录作息/情绪)。

    • 治疗目标调整:从“必须返校”转向“解开心理卡点”,终点是重建自我延伸能力而非强制回归校园。

4. 家长角色

    • 去中心化:避免全家围绕“上学问题”内耗,需降低期待值,关注微小进步而非结果。

    • 教育误区:将“上学”视为绝对正确,加剧孩子挫败感;需承认“人生可继续”的多元路径。

5. 治疗现实

    • 仅1/3患者可返校或过渡,2/3需长期干预;复发率高达50%,需建立持续支持系统。

二、我的联想(已有知识/经验链接)

1. 理论联想

    • 生态系统理论:儿童问题嵌套于家庭、学校、社会系统中,单一干预难以奏效。

    • 家庭治疗“三角化”:当父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成为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2. 实践联想

    • 双减政策困境:教育内卷未缓解,儿童情绪问题从“学业高压”转向“隐性竞争焦虑”。

    • CBT中的暴露疗法:与“行为激活”异曲同工——通过可控挑战重建自信。

3. 社会观察

    • “空心病”现象:部分拒学儿童实为对“无意义竞争”的消极反抗,与价值观缺失相关。

三、我的想象(可能性推测)

1. 未来场景

    • 门诊需求爆炸:更多医院开设同类门诊,但可能陷入“医疗化陷阱”(过度诊断服药)。

    • 教育模式迭代:出现“过渡型学校”(如半日制/技能导向),接纳暂时无法适应主流教育的孩子。

2. 干预推演

    • 若对某拒学高中生干预:

        • 第一阶段:家庭治疗调整父母“名校执念”,制定每日30分钟散步/绘画计划;

        • 第二阶段:引入同伴支持小组,通过志愿者活动重建社会联结;

        • 第三阶段:协商试读职业技校。探索编程兴趣,替代传统升学路径。

四、我的感想(主观观点)

1. 对家长的理解与批判

    • 家长“期待偏差”本质是自身生存焦虑的转移(如“孩子不上名校=我的人生失败”),需先解决代际创伤。

2. 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

    • “上学正确性”背后的暴力:将人工具化为“社会齿轮”,否定个体差异与自我定义权。

3. 对治疗哲学的共鸣

    • “人生仍会继续”的豁达:比治愈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与家庭接纳生命的流动性——允许暂停、迂回甚至坠落,因为成长本就是非线性的。

4. 对专业工作的启示

    • 警惕“拯救者心态”: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者若执着于“让孩子返校”,可能成为新压迫者;

    • 终极目标应是“唤醒生命韧性”:如文中“独特礼物”隐喻——困境淬炼出的自我觉察力,才是终身财富。

总结

拒学问题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与社会的深层病症;而门诊的“去中心化”治疗思路,本质上是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将孩子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功能失调的“问题”。




李克富:“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

4月12日的“东方时空·记者调查”关注的是“拒绝上学门诊”:北京儿童医院自去年6月起,在原“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一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现在“一号难求”。

一个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不是什么大事,全国各地好多医院早已经开设多年,但这事经由CCTV播出,尽管时间不足十分钟,但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因为它代表着主流的声音,引导着整个社会关注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践行。

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疾病。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管哪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拒绝上学。

·从群体上讲,拒绝上学的孩子以初一和高三最常见,其次是初三和高一。以焦虑、抑郁多见,大多伴有躯体化症状,还常共病强迫;其程度一般已经中度以上。

·任何心理障碍都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全球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的普通门诊中,有20-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的问题。

·生物、心理、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突然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往往手足无措,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成为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需要帮助父母们把期待调整回到合理区间。

·如果全家都以治疗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为中心,孩子的心结可能越来越解不开,建议家长不再选择关注上不上学的问题。

·整个治疗是一个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的过程,叫作行为激活。常用两个表:“身心治疗家庭计划表”用于孩子一周七天的活动,父母与孩子约定进行以文娱活动为主非课业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则是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

·很多父母总是关注大进步但忽略了小进步,其实守住小进步更重要。在门诊上更多的是让家长朋友们放下对孩子返校的执着,因为一旦有这样的期待,就会影响到当下的进展。

·接受治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一般都会获得动力,尝试重回校园,但有一半的孩子会再次退缩。

·从门诊上看,有1/3的孩子可以返回校园或进入到一种过渡状态;2/3的孩子需要进一步干预。

·当上学被视为绝对正确,离开校园的孩子就会面临更大压力。实际上,拒学的终点是重新找到自我延伸的方式,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那个被卡住的结,从中突破,再次出发。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在困境中努力摸爬了一遭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礼物。

从明天起,我拟对以上观点尝试给出解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