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薛幼萍老师的“吟诵与意象”讲座终于开始了。才一天,便感觉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薛老师说,古诗文不是大白话,其有丰富的内涵。这话我相信。犹记得去年听徐健顺教授讲古诗词吟诵教学时,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他的团队里的老师讲到《静夜思》时,我才知道这诗远没有表面上读到的这么简单。
不过,《静夜思》毕竟是李白这大诗人写的。而《鹅》就未必了吧,这毕竟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可是今天再听薛老师一说,原来这七岁孩子写的诗也很不简单。如“向天歌”是说骆宾王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白毛”是说志向的高洁,“绿水、清波”则是代表好的环境。“红掌”则代表着生命力。这首诗骆宾王是说自己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而好的志向需要有好的环境,才能焕发出生命力。一首幼儿园孩子都在读背都能理解的诗,背后的含义却并非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能想到的。
今天时间有限,而薛老师准备的内容很多,好多内容都匆匆略过。就在她讲过的这些中,我觉得感受最深的还是唐寅的《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首诗应该是一年级孩子学的,很容易给孩子讲明白意思。可是,我却从没想过这首从来都不是唐寅给小孩子写的,因为它的内涵可不是小孩子能懂得的。它里面的鸡是一只大白公鸡,这样的鸡在生活中可并不多见。这就说到了“白”在古诗词中的代表的“高洁”的意义。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首诗所带出的“鸡文化”。
什么是鸡文化?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畜日”,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中国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据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shuò)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覆盖的范围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古代中国人民在元旦刻桃木为神像,立在大门前,还要插几根公鸡毛象征天鸡,后来桃符演变成春联后,插鸡毛的风俗就变成剪鸡贴在窗上作装饰的风俗了,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了,至少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由此可见,唐寅写的这画上的鸡,是浑然天成的天鸡,高洁不与世俗同,“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平时低调,但是一旦说话大家就会都响应。这不是说鸡,这是表达的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古诗托物言志,诗人一般歌咏什么,就是借那一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意。这就是古诗中的意象。
关于意象,薛老师还讲了不少,没全记住,不过好在能看回放。
今天的学习,比想象中收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