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两句感叹,一始一终,贯通李斯的一生。今日,我们看李斯“成也鼠、败也鼠”的命运起伏。从中参透“天人之际”,由彼及此、由古及今,以为今日之鉴。第二篇。
“鼠论”有用,启发着李斯思考平台和环境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也激励着李斯,去追逐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环境。
今日的高考是改变生而随之的平台环境,在大争之世的战国,虽然没有高考一说;但是诸国之间残酷的竞争,导致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前所未有。只要身怀真本领,便可游走于七国诸侯之间,便拥有凭借才智被奉为座上宾,成为国之栋梁的机会。
在“鼠论”的启发下,李斯辞去了上蔡小吏的工作,去追随一代儒学宗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荀子所提供的的平台,荀子高徒的光环,让李斯可以从容地在战国末期各国求贤若渴的环境里如鱼得水,辞别老师前,李斯又一次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两只老鼠,感叹说: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
是啊,李斯以后要做便做那只肥硕的仓鼠,决不能再过厕所里担惊受怕、饥肠辘辘的穷困老鼠生涯了。
李斯奔赴秦国,投靠在了吕不韦门下,以才华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进而游说秦王对六国用间,收买六国可以收买的大臣,刺杀所不能收买的大臣,消耗对方的人才资源。秦王采纳了这一计谋,拜李斯为客卿。
这时李斯,已经从朝不保夕的小吏,实现了位居秦国客卿高位、享受荣华厚禄的转变,成功地实现了从厕鼠到仓鼠的转变。
仓鼠的命运实际上也并不由己,充斥着种种的变数。韩国派出的间谍郑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劝说亲王修筑大型灌溉工程,事情被发现后,成为了秦国本土势力对外来势力反攻倒算的一个借口,劝说秦王驱逐所有外来秦国为官者。
眼看着这只老鼠要被从荣华富贵的仓库被逐出,面对危机李斯奋笔疾书写就了千古名篇《谏逐客书》,最终打动了秦王,成功留在了秦国这个大仓库里。此后在秦国,李斯尽情施展帝王之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出谋划策,自己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丞相。
李斯的“鼠论”,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楚国上蔡地位卑下的小吏,成为开辟大一统帝国的千古一相。
‘鼠论’真有用吗:败于‘鼠’
但人毕竟不是老鼠,“鼠论”可以激励一个人奋发去追逐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环境;但人绝对不能把自己代入到老鼠的角色之中。那样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就未免会像老鼠一样猥琐狭隘了。
对老鼠而言,在仓库还是厕所的位置,就决定了此生的命运时朝不保夕、穷困潦倒,还是衣食无忧、脑满肠肥。
但是对人来说,身处在更高的平台上,追求什么?难道只是像老鼠一样,去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去追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吗?
从李斯辞别荀子时的感叹,“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的感叹之中,就可以看出李斯的志向和追求,他所追求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环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摆脱卑贱贫困生活,就是为了通过改变平台来追逐荣华富贵啊。
追逐富贵和权力有错吗?当然没有。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的问题,有一个底线和原则的问题。为了富贵和权力,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你又能够承受什么样的代价?你有没有底线和原则是不可付出的?
如果能够接受这些代价,如果能够遵循一个合理正当的方式途径,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不能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然而李斯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此,他将自己完全等同于了老鼠,他把平台所给人全部的意义和价值仅仅理解为了财富和地位,他曾经是一只“厕鼠”,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向“仓鼠”的飞跃,他享受到了“仓鼠”所拥有的一切,他再也不想过“厕鼠”的生活了。
为了保住现有的一切,他将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没有操守。这种价值追求,决定了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发起的“沙丘之变”,李斯所作出的最终选择。这一选择,就将他的人生彻底定格为了“老鼠”。
始皇死后,当李斯面对赵高所做的利害分析时,曾经最受秦始皇信赖的李斯,为了保住现有的地位和权力,最终背叛了始皇的信任,参与谋害了始皇的长子扶苏。
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变,为了保住仓鼠的位置,他愿意付出什么,又能够突破什么样的底线。不仅在道德上彻底没有了立脚点,让后世的人难以对他产生同情外;更在命运上,被赵高牵着鼻子一步步拽入到毁灭的深渊。
利令智昏,李斯难道没有想到过,蒙恬作为扶苏最为信赖的人,在扶苏继位后会取代他的位置;那么赵高作为胡亥最为亲密的老师,难道不会取代他的位置吗?而且作为阴谋的参与者,阴谋成功之后,心虚的胡亥难道不会有灭他之口的想法吗?然而“重爵禄”的性格特质,已经让这只仓库里的老鼠再也看不到更遥远的将来了。
秦国的严刑苛政引发了陈胜吴广们的反抗,面对这些反抗,胡亥这个二世祖采取了鸵鸟政策,双手一摊对李斯说,我爹在位的时候怎么天下太平呢,是不是我当了皇帝丞相你不好好干活?你做丞相,为何天下盗贼蜂起呢?
李斯的政治眼光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曾经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政治家,他心中对于到底因何和反叛丛起的原因心知肚明,在本该调整政策施以仁政的关口;却违心地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而一味顺从胡亥的意思。
这支老鼠除了保住自己现有的位置和平台,上书胡亥说:叛乱蜂起原因这都是臣子们不好好干活,都是这帮老百姓不知好歹,所以皇上你以后要对臣子们更加严厉督促他们撅起屁股好好干活,拿起辫子好好收拾这帮百姓,不听话不好好干活就弄死他们。
二世看到李斯的奏章心里高兴,你看,不是我的错吧,都是你们这帮大臣和贱民不识好歹。于是秦法日益严苛,杀人越多的大臣越被视为忠诚。
赵高在阴谋发动政变时,曾经用蒙恬与扶苏的关系更为亲密来说服李斯;而赵高与胡亥的关系较之于李斯也更为亲密。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在治国理政上逐渐诱导胡亥放弃权柄,深居宫中不见大臣,自己控制了皇帝的信息渠道,也就控制了权力。
李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成为了赵高的猎物。换而言之,李斯并没有将赵高放在心中,赵高却将李斯放在了心头。赵高利用信息优势,故意诱导李斯在胡亥开海天盛筵的关头去拜见胡亥,重复上三四次就惹恼了这个贪玩的二世祖,平常我闲的时候你不来找我,怎么每次我都在兴头上忙着玩女人的时候你来打搅我,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赵高趁机诬陷李斯与起义军勾结。李斯得知后,才慌了神,反过头来上书攻击赵高,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胡亥心中,赵高是扶持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老师;李斯算哪个葱?是先王的重臣和自己并无深交,虽然参与了自己登上皇帝之位,这样的秘密当然知道越少越好,早点弄死他吧。
李斯下狱,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三次转变,从仓鼠再次回到了厕鼠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境地。当蜷缩在阴暗潮湿的囚笼,遭受非人的刑虐时,他想到了什么?想到了自己辅佐秦始皇时建立的丰功伟业,想到了秦二世的暴虐残酷;唯独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如何背叛秦始皇的遗命参与到了阴谋之中。
他始终还是以一副大义凛然的忠臣自居,人之无耻竟至于斯:错错错,都是世道的错,都是胡亥的错,都是赵高的错,唯独我李斯无错。
猎物终于掉进了赵高的牢笼,这时就见得赵高的谨慎了,猎物还要挣扎一二,为了防止挣脱掉枷锁,赵高派出使者假托皇帝的名义反复询问李斯有没有冤情啊?每一次李斯喊冤,前一秒正气凛然的使者瞬间变成了面目狰狞的赵高走狗,你小子敢喊冤,给我打。
如此折腾了十多次,李斯终于搞不清楚谁是皇帝派来的真使者,谁是赵高派来的假使者了,在皇帝派出真使者核查案情的时候,李斯痛快地认了罪。
最后的结局便是文章开头那一幕,与次子被腰斩,临死前想到在楚国上蔡厕鼠时寒微而快乐的时光,相顾叹息: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相哭,被夷三族。
李斯有才,有大才,辅佐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宇内;设计了帝国封建君主集权的的政治体制,为后世百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现场的样板;司马迁说李斯的功绩本该是和周公、召公一样显赫的。李斯是读书人,所以他的命运在后世为不少读书人所同情惋惜。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却也令人不齿,人生格局始终没有摆脱鼠道,他就像老鼠一般汲汲于追求高粱大庑,将所有的价值寄托于此。改变命运、追逐更好的生活并没有错;李斯仓鼠厕鼠对于今天来说也有借鉴启发意义,选择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环境,就决定了人生能够达到的高度所在。
但是问题在于,老鼠的一个特征便是“首鼠两端”,为了逐一口食,摇摆不定,没有立场,在紧要关头、是非环节,没有立场就会被牵着鼻子走,紧紧盯着眼前的那口食,就会觉察不到不远处的危险;而一旦满足了眼前的那口食,就会麻木自大觉察不到风吹草动。司马迁写李斯,以鼠始,以犬终,真是神来之笔,终究是鼠之途,鼠之命。岂不是令人悲哀。
(读李斯系列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