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断舍离,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那再开始讲这本书之前啊,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看到打折的东西是不是总是忍不住要去买买买呢?买回来的东西是不是很多都没有打开包装呢?很多衣服平时不穿啊,但是又不舍得扔,我相信听了以后大家肯定是在频频的点头,其实不止你有这样的问题啊,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断舍离。
大家几乎每天都在收拾东西,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教你如何收拾东西的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哎,我这每天都在收拾东西,难道这个还要学吗?
当然要学了,不仅要学,而且你学了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你之前所谓的收拾只不过是整理而已,这整理呀和收拾完全是两码事。
《断舍离》这本书啊,在教你如何有效地收拾东西的同时,还会让你在收拾东西这个过程当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并且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我们先来说一说这本书的作者山下英子,他的职业并不是作家,而是杂物咨询管理师,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的学生,这怎么会成了一名杂物咨询管理师了呢?说了呀,你可能会不相信,山下英子是在练瑜伽的过程当中悟透了放下执念的道路,后来他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而且他提出了任何人都能够亲身实践的整理术,断舍离。
不仅如此,他还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一时间在日本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的热潮,《断舍离》虽然看起来啊只有三个字儿,但是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说来简单,这断就是要: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要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好,那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角度来讲解本书的内容,
第一断舍离不是普通的整理收纳,那他的奥妙是什么呢?
第二,很多东西啊明明没有用却一直买,而且舍不得丢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要做到断舍离,先整理你的头脑,然后开始行动。
好,接下来就为你一一展开,我们先来看一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断舍离不是普通的整理收纳,那他的这个奥妙是什么呢?
在断舍离当中,收拾是很重要的一环,一说到到收拾,大家马上想到的是。打扫啊,擦呀,洗涮呀等等,认为只要把东西啊摆放整齐了,这地面一尘不染了,那就是收拾了,但是在《断舍离》这本书当中,作者山下英子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收拾。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不是你开心就好,而是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可能这么说大家啊,这听起来有点懵啊,那通俗来说就是你在收拾的过程当中要考虑眼前的这个东西,现在跟我有关系吗?
如果没有,那你就果断扔掉,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留下来,现在再想想之前我们在收拾房间的时候,哪里会想到当下的自己跟物品的关系呢?
相反我们考虑的都是这,万一以后我用得着呢啊,这是我生日的时候男朋友送给我的,于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舍不得扔收。
说了半天发现除了把东西给规整了一遍之外,家里还是满满当当,这哪儿是收拾呢?这只不过是把东西啊换个地方存放而已,其实真正的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诶,这听起来可能觉得有些拗口啊,但是听完我分析之后,你也许就会恍然大悟了。
不收拾的收拾法就是说如果在收拾的过程当中,你考虑时间和关系这两个维度后做出取舍,扔掉不需要的东西,那你周围的东西都是你现在所需要,你也就没有必要去收拾了,对吧?
对收拾这两个字理解有偏差的人,一听到收拾这俩字儿,心情瞬间就不好了,因为总觉得收拾房间还有打扫卫生。这些呀,都是一些啊脏活累活,那些乱七八糟,用不着的东西,就像是我们的敌人总会让人心情杂乱。
但如果你真正舍弃了无用的东西之后,周围都是对你有用的东西,他们就像是你的战友,那收拾起来还会不爽吗?
那说了这么多断舍离跟一般的收纳术,整理术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所理解的收拾收纳就是把这个房间的打扫干净,但是这本书里所说的《断舍离》他的目的并不在于非要把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而是让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了解并且喜欢上真正的自己,而后实现自我的肯定。
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人,是你自己,你一定想不到收拾房间这件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里面居然还有这么多奥妙吧?
主角不是物,而是人这个该怎么理解呢?咱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啊,在收拾房间的时候考虑一件物品该不该扔掉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你想的是这个东西还挺新的,扔了有点儿可惜呀,哎,那你就是把这个物当成了主角,如果你想的是这个东西,你现在对我有用吗?诶,这样的话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这两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后果天壤之别。
如果以物为主角,大部分的无用之物都会舍不得扔掉,但是以自己为主角,只要当下对自己没有用的物品,那统统都会被扔掉。
好,那这就是今天我给你讲的第一个内容断舍离的奥妙在哪儿?我们来总结一下,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断舍离的主角是人自己而不是物品。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今天要说的第二个内容,很多东西明明没有用却一直买,但又舍不得丢弃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打了一个很有意思也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水池里的鱼,水池的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得闸门,我们不断的买买买,而又舍不得扔掉那些不用的东西,于是水池里的淤泥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够游动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那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察觉过这些变化呢?那是因为淤泥会沉淀下来,不管有多少淤泥,这最上层的水都是清澈的,但是如果任凭淤泥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这些淤泥会死死的困着我们,让我们动弹不得。
其实仔细想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啊,我们大部分人在收拾房间的时候,都只是在水池里折腾一份,忙活了半天,不仅有把淤泥给清理,还把水池的水啊,弄的是浑浊不堪,要想真正获得舒适的自由空间,就要把这个水池放个底朝天,然后呢打开舍的闸门,把这些淤泥呀统统给排出去。
人为什么甘愿在充满淤泥的水池里面游来游去呢?很多东西明明没有用却一直买,直到它变成困住自己的淤泥呢?这其中呢是三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毕竟我们就生在这么一个不断生产出新东西的社会,而喜新厌旧呢却又是人的本性。
第二个原因就是商家不断制造出折扣的,让你稍不留神就掉进了买买买的坑里而无法自拔,这个就拿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来说,淘宝送了你那么多购物津贴,那么多东西都开始打折扣。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呢?于是仅仅双十一这一天天猫成交额就达到了1682亿,是真的是马云睡觉都得笑醒了,本来还在为前两天双十一剁手感觉到愧疚的,你听到这儿是不是心里的自责瞬间就没有了呢?
原来这每逢双十一剁手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这个时代和商家的原因呐,当然不是。
第三个原因就是你自己的原因了,这是因为你处理不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你以为你花钱买回来的东西,你就是他们的主人,实际上是这些物品掌控了你的钱财,主导了你的意志。
以上三个也是为什么水池入口的闸门总是大敞的原因,而舍得出口却总是紧闭的原因,其实跟人的性格有关,断舍离中作者就把那些总是扔不掉的东西的人分成了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性。
逃避现实型的人,他们看起来总是很忙碌,好像忙的连家都回不去,又谈何收拾房间呢?实际上他们不是没有时间回家,而是因为不愿意回去面对脏乱的房间才把自己搞得很忙,执着过去的人收拾起房间来是尤其的困难,因为他们在看每一件东西的时候都会想起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而忘记了收拾东西。
担忧未来型的人,他们只有囤一大堆东西,以备不时之需才能够安心,他们总是担心因为没有某个东西,未来就会过不下去,尽管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
那不知道各位朋友是什么类型的人呢?那来说说我自己吧,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执着过去的人,每次收拾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舍得扔,因为每一件物品都是有一段回忆,有的时候在收拾房间的时候,甚至因为看到一张张纸条就开始翻遍所有的信件日记,结果这一上午也没有收拾完一间房间。
所以在读完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再收拾东西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我是执着过去的人,然后就开始有意识的避开我这个类型的人所容易犯下的错误。
好,那这就是今天我给你讲的第二个内容,很多东西明明没有用就一直买,但又舍不得丢弃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人之所以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买一堆用不着的东西原因有三点,1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二是商家会设计各种打折促销的这些销售陷阱,三是人们处理不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人们总是不愿意扔掉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其实跟人的性格有关,作者将他们分为三类,一是逃避现实性,二是十年过去型,三是担忧未来型。
好,下面呢我们来看一看今天要讲的第三个内容,要做到断舍离,先整理你的头脑,然后开始行动。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收拾的第一步不是拿起吸尘器打扫,而是先从整理自己的头脑开始,然后再去行动。
我们先来看看做到断舍离要怎么整理自己的头脑?大家常说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总是考虑自己,但是在断舍于这件事情上,我们就是要考虑自己,就是要自私一点。这个呢就是要以自我为轴心,并且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所以在收拾东西之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变得自私一些,当然这个所谓的“自私”是要带个引号的,我们一直在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到底要怎样以自我为中心呢?在这儿我教给大家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在你决定这件东西到底是要还是不要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会用到这个东西吗?或者说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用呢?
哎,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问题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以我为主语,所以说当你养成了经常这么自问的习惯,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注意物品的数量和品质,就能够准确的做出到底是留还是扔的判断了。
整理自己的头脑,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这物品是死的,人是活的,两者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啊,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把杂乱的房间里的东西都比作是人,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对你来说就像是陌生人,而那些你经常用到的东西就好比是你的好朋友,那这个时候你再试想一下,你愿意你身边的都是你熟悉的人,还是有一大堆陌生人呢?
我相信这个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每个人都习惯跟熟悉的人在一起吧,当你把物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你再去审视你房间里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房间里有很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我们只需要选择对当下的自己来说最必要的朋友就可以了,虽然说这种想法拿到真正的人际关系中啊显得有一些功利化,但是在处理物品的关系中的确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好用的小窍门儿了。
当然我们不能只做思想上的巨人,而成为行动上的矮子,整理好了自己的脑袋之后,最重要的呀还得去实践。
上面我们说到整理头脑时介绍了两个小窍门儿,那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同样也有两个小窍门儿,第一个就是聚焦于一个场所,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每次收拾卫生的时候,你可以不拿出最大块的时间,不要想着一次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理掉,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或者你的精力不够,你完全可以只选择一个小场所,这个小场所可以是整个衣柜,也可以是某个抽屉,甚至是钱包,也可以。
而这个场所的选择是以你时间的多少而决定。在这儿,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量力而行啊,也就是在你的时间之内能够收拾完的场所。
如果你时间少,那就选择一个很小的场所,比如说钱包啊来收拾,千万不要拖拖拉拉,收拾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样不仅让你得不到断舍离之后的成就感,反而会把原来沉淀的这些淤泥都给搅浑了,让这个环境变得更加的脏乱。
当你集中一点儿做到完美的时候,就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打开收拾的突破口,除了聚焦于一个场所。
在实践中另外一个小窍门就是遵循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那什么是751总量限制原则呢?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复杂,其实很容易理解。
所谓七就是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比如说在能放十件衣服的衣橱里,你最多呢放七件,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要留出三层的空间就能够成为物品的出入通道,这样的话会让人有把里面的东西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
所谓五就是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因为放的太多,挤的满满当当,不仅会影响美观,还会降低物品的品质,这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去那种便宜的量贩店的时候,货架上的货物都是见缝插针的挤在一块儿摆放,但是你要是去那种高档精品店,货架上的东西却是寥寥无几,所有的产品只放一件样品,物品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这样看起来不仅漂亮,也是显得很有品味。
而一那就是给别人看的装饰性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这个道理呢也不难理解,大家都去看过美术展或者是画展吧,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名贵的画儿都是单独挂在一面很大的墙上,而那些一般的作品都会排列在一面墙上,这样一来主次分明,让其实不是很懂画的人也能够分出好与坏来。这其实用的就是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中一的原则。
好了,这就是今天我讲的第三个内容,要做到断舍离,先整理你的头脑,然后开始行动,我们来总结一下,整理头脑有两个小窍门儿,一个是考虑物品失去还是留的时候要以自我为轴心,并且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另外一个是把和物品的关系当做人际关系来处理,有用的东西就是你的朋友,没用的东西就是陌生人,这样的话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为难了。
思维转变之后,行动的过程也有两个小窍门儿,一个是收拾的时候每次根据时间的多少聚焦在一个场所,另外一个是要遵循751总量限制法则。
好了,我们来系统的总结一下今天讲过的内容,断舍离,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断舍离跟普通的收纳数,整理数的区别是什么?断舍离中的收拾不是把东西归纳移位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筛选必要物品的过程。
在断舍离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跟这件物品关系的关系时候,另一个是在当下这条时间轴。
断舍离根普通的收纳数,整理数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普通收纳书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物品。断舍离实际上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两者的目的也不同,普通收纳数整理数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个房间收拾干净,而断舍离的目的在于让你在这个过程当中重新审视自己跟物品的关系,从而了解并且喜欢上真正的自己,而后实现自我的肯定。
第二,很多东西啊明明没有用却一直在买,而且还舍不得丢弃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社会进步了,这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社会中不断涌现出新奇的东西。第二个原因就是商家们在不断的推出各种各样的销售套路,让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买买买的坑里。第三个就是自身的原因了,这是因为还意识不到自身与物品之间应有的关系,让物品掌控了人的钱财,主导了自己的意志。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还把那些舍不得扔掉,不用东西的人分成了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类型,并且对症下药,改掉自身身上看不到的缺点。
第三,做到断舍离,先整理你的头脑,然后再开始行动,要做到断舍离,首先要整理自己的头脑,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在断舍离的过程当中要自私一点儿,那怎么自私一点儿呢?就是在跟自己这个东西还要不要的时候,以我为主语,当你养成了这样的自问的习惯,你就会轻而易举的注意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就能够准确的做出到底是留还是扔掉的判断。
当然整理自己的头脑不仅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当你把物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你再去看你房间里的那些东西就会发现其实你的房间里真的有很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
要想彻底的断舍离,除了整理自己的头脑,还要行动起来。这里作者告诉我们两个小窍门儿,一个是聚焦于一个场所,就是根据你时间的多少,来选择要收拾的空间。不必要非得拿出大块的时间来收拾。
第二个就是751总量控制法则,所谓751总量控制法则就是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在看得见的时候,那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在装饰型空间放东西尽量放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