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兽师

2018第20周练笔        主题:自由发挥

乐高的电子游戏,弟弟近来玩得越来越顺。自从在图书馆的电脑里发现了这个app,他迅速摸到门路,无师自通,水平已经高到可以指导其他小朋友的程度。在家就整天琢磨游戏人物出招的套路,连玩乐高积木都要专门拼出游戏里的机关结构,动不动就要仿造一个电门啊,喷火的重型机车啥的。看他如此认真地建立他的幻想世界,如此有主动性建设性( self-drive ),关键是如此乐在其中( flow ),我挺为他高兴,只要不是无原则的沉迷 ( obsession )就行。

我是个科技盲,对电子产品没啥兴趣,好处是因此省了不少钱,坏处是跟不上时代。一个手机用五年,prepaid没流量,不联网没电子支付,除了偶尔拍照片,基本只用电话短信功能。是不是老土得让人惊掉下巴?我觉得手机就是个偶尔联系的功能,“wired 24/7”这种状态对我而言太恐怖,肯定不能接受。如果不是工作因素,手机甚至可有可无。我经常处于人机分离,飞行状态中,可能因此没少遭人嫌弃。好在这些年生活的地方,尚给我这样的人保留了这样的生活空间,我不仅有权利更有可能这样做。身边类似的人也不是没有,因此相比在国内,我在欧美并不显得特别另类(只在华人群体里面相对另类)。一个人怎么对待科技产品,怎么对抗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许多人都明白科技是把双刃剑,但只有小部分人能趋利避害,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被迫协同。

在面对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时候,除去业内人士,吃瓜群众最好先问下自己“真的需要吗”,“我想这样吗”。在理性介入,非跟风非沉迷非攀比的情况下,我通常的判断多是“非必需”。然而作为低欲望的反消费主义者,我的例子一定不具有代表性,对此我非常清楚。这并不妨碍我要指出“科技”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大潮下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釜底抽薪般的( undermine )危害性。咱不论科技产品的好处,这我们都知道,归根结底是不是“方便快捷” ( convenient)为它最大卖点?极大程度上,这是政治正确的,毕竟它解放生产力,减轻(体力)劳动强度,让人们有可能有时间从事别的活动。譬如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啥的,一切将人从繁重家务中解脱出来的科技产品,我都为之叫好,感谢科技的力量。

问题是被解脱的人之后要干什么呢?如果仅仅是甩手掌柜往沙发上来个葛优躺,刷手机打游戏,玩到停不下来;甚至是看似正能量地电脑前加班干活,社交软件随时待命,精神高度紧张,累到睡不着,这样子真的好吗?我不觉得呢。我们以低端的科技代替了人力劳动,转眼又被高端的科技以各种fancy的噱头和看似正义的目的吸引绑架,我们忘记了谁是生活的主宰,我们为什么而活。面对强大的科技,人类越来越多地沦为其奴隶,处于压倒性的 ( overwhelmed ) 被统治 ( ruled ) 无选择的低下地位,可能还不自知。

国内为什么鼓吹“电子支付”,吹上了天?除了政治正确的“方便快捷”和金融控制以外,它有什么开创性的贡献足以使其位列所谓“新四大发明”之一?支付手段本身无法提高生产力,只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但现在电子支付竟有垄断排挤其他支付方式的趋势。原本我有现金、刷卡、支票、电子等好多种可能,现在商家告诉你,对不起,我们只接受XX宝,XX宝又告诉你,对不起,你每天每笔只能消费多少,有没有被操控被管束瞬间不爽的感觉?如果刚好手机再出个什么幺蛾子,怎一个糟心无助来形容。电子支付本身是个好东西,只是不值得被抬高到什么了不得的地位,除了中国以外别的国家罕有把这作为卖点炒作的,因为它根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革命性的开天劈地的神力。考虑到社会多样性 ( diversity ) 有可能反而因此受到影响,我实在无法为它大唱赞歌。就算回国以后,不得不接受拿着手机四处扫码的现状,我肯定也不会感到生活因此高质量了,反而束手束脚了,因为几乎没得选择了。

欧洲、美国同样不缺类似的“高”科技,也不乏其追随者,但他们还有好多别的可能性呀。每个人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各种选择,社会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且为此提供保障。我不止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在这方面(不止电子支付)的谜之优越感,这样就满足了?重拳打到了棉花上而已,我们离真正的科技强国还差得天远,因为够不着核心的东西,常常只能打些擦边球。如果一个手机生产和销售大国,没有能力造芯片写操作系统,大多数人不爱读书,成天刷手机打王者荣耀,网络被墙天天浸泡咨询粪坑还沾沾自喜,我真的乐观不起来。

以一种全球联网随时在线的模式,信息技术带给新一代人的更多是焦虑 ( anxiety ) ,失序( disorder ),上瘾 ( addiction ), 紧张 ( nervousness ) ,低控制力 ( low self-control) ,社交障碍 ( social  difficuty )等。例子太多了,想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同身受。24小时待机,老板半夜的电邮,员工苦不堪言。变相延长的工作时间 ( excessive work hours ) 让人身心俱疲,各种毛病随之而来。人们沉迷社交网络,把自身价值建立在虚拟世界,自信心、自我认同感低下。低头族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不能好好说话了,咱网上聊。爸妈埋冤子女话更少了,转过头他们就在朋友圈转发惊悚的养生保健帖和微商广告。看吧,好多人生病了,病得不轻。

与此同时,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社会上又涌现一股anti-technology的思潮,倡导人们回归natural, slower, quieter, hands-on, face-to-face的生活状态。我一直在努力这样生活,仍然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无法不感慨时代洪流里自我之无力。必须承认虽然不怎么用手机,我也只能短暂间歇性离网,且终是离不得电脑 / ipad的,网购、电邮、看片、阅读、写东西,无一不需要借助电子产品,只不过所有的操作都是自主自发的,真实需要且不被别人看法绑架的。我能想到的可能的改变就是以后少看电子书,多看纸书,多借书看。哪怕我在忙呢,在读书或者写作,一见我埋首iPad,弟弟就忍不住捣乱,想让我干点正事儿。只有正而八经捧本书朗朗而读,或者铺开纸写几页字,他才认可我没有在玩。瞧,孩子的眼睛盯着我们呢,做一个role model委实不易。

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我最近在读一本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的书。为了践行“以身作则”的理念,我也弃电子书奔实体书而去。这本书叫The Self-Driven Child,主要讲大脑发育和与之相关的内在驱动力 ( inner drive )的形成, 给家长一个新视角去观察孩子,帮助发掘他们以及自己的潜能,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氛围 ( safe base )。其中有一整个章节讲述了最新科技对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可能危害,指导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科学运用科技产品。作者形象地把“科技”比作“野兽”,鼓励父母做一个好的“驯兽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在此强烈推荐此书,有可能的话大家都找来认真读一读吧。以后我还会不时分享阅读心得,今天仅探讨其中与科技相关的一小部分。作者的论述很全面,我非常赞同,而我以自己的语言写在这儿的只是我个人的片面的看法。主要受到弟弟打电子游戏的触动,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对于高科技软硬件产品,首先有一个大前提必须合理认识——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老旧保守作风如我,也一样不得不因为工作原因用上了微信,尽管我依然认为微信跟QQ没什么本质不同,但架不住大家齐弃QQ对微信趋之若鹜。既然就是个通讯软件,用什么都行啊。人的心理很有意思,怕什么来什么,墨菲定律说得很清楚了。所以,对电子产品持开放态度吧,敞开大门,不要一味排斥。尤其面对孩子,更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他封闭在父母自以为是的真空安全区域,与电视、电脑、手机、电子游戏、社交网络、虚拟社区等彻底绝缘。这是一代干脆就在电子产品堆里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你妄图让他们unplug,做梦呢吧。我个人的策略是“不主动,不拒绝,不付费”——我不主动介绍提供电子产品给孩子,但他暴露( expose )在这个环境里,但凡他对任何产品感兴趣,我会适当引导他参与使用。非必需情况下(比如学业需要、学校要求),我不会购买硬件如iPad,也不会订购各类软件、app。在孩子足够成熟(大概初中?),有足够自制力以前,我打算把这个策略执行下去。

弟弟经常去图书馆玩。四岁之前,他对摆放在那里的电脑视若无睹。后来观察到小朋友们怎么玩,他也偶尔会坐下来按几下,总的来说兴趣缺缺。过了五岁之后,可能大脑发育到了那个阶段,他仿佛一下子开窍了。最开始他自己在那儿鼓捣,我基本上不怎么帮他,他就看别人玩,如何选内容,如何下载程序。后来有一天,他突然点出了乐高游戏,好嘛,这下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得很快,如鱼得水。或许因为心里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也就乐于跟别人分享,教其他小朋友如何通关。我对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一次只能玩半小时,一周大概能玩两三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全身心投入的沉浸 ( immersion ) ,由此体会到了流动的愉悦满足感  ( flow ),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这些都对促进他大脑发育有积极作用。唯一需要担心的可能是视力问题,我能做的只能是控制screen time了。(事实上对于近视,我觉得几乎难以避免了,鉴于父母也是大眼镜,我并不大纠结这个,顺其自然吧。)

我对电子游戏持谨慎乐观态度,主要还是因为我不把它看作洪水猛兽,我能看到其中有利的因素。然而不可否认,它肯定不是必需的,甚至有一派教育理念认为任何科技手段都不是必需的。例如美国大名鼎鼎的私立贵族学校 Waldorf,它奉行严格的 no-tech 政策。令人玩味的是,硅谷的 Waldorf 有75%的学生来自高科技家庭,家长一点也不担心学校不教,孩子们接触不到先进科技会影响他们未来在这方面的发展,“they make it so easy to learn, kids can catch up quickly”。乔布斯 “was careful to limit his kids' technology use, and wouldn't get iPads for his own kids”。如果在 tech-free 方面能跟孩子很好沟通,达成共识的话,我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战略。孩子在抵抗诱惑,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能做得很棒,这本身已经是高度成熟 ( maturity )、自律 ( self-discipline )的典范了。只不过,恕我直言,绝大多数孩子达不到这个程度,也没有这样的外在环境。请不要忘记,Waldorf的孩子即使不接触科技产品,他们还有比普通人多太多太多的其他资源和渠道助他们全面发展。光这一点,咱老百姓就输得精光。

我来描述下我观察到的美国公立学校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方面的真实情况。1、学校普遍配有电脑,不光是计算机课程,其他很多课业需要使用计算机,连作业也是在网上提交;2、加州等财政宽裕的地区甚至能达到每个学生配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程度;3、老师介绍大量辅助性学习app和网站,要求学生籍此做功课;4、小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不低,男生喜欢用来打游戏,女生更爱社交网络;5、优等生也迷恋x-box,只不过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6、大学教授利用app教五岁孩子学编程;7、市立图书馆各种电脑、应用程序免费使用,甚至提供Minecraft的特殊培训课程;8、上GT天才课程的孩子喜欢拿iPad下棋、玩geometry dash;9、校区名人、得各种大奖的小学四年级高智商男生说他前不久刚入侵了学校电脑系统,篡改了自己的作业成绩;10、有社交障碍的孩子被发掘出其绘画和编程天赋,经常制作动画短片上传YouTube,平日里爱摆弄Nintendo Switch;11、少儿俱乐部里,孩子们扎堆儿玩手机,没手机的孩子也准能找到凑一边儿看的乐趣;12、公交车上,坐前排的印度小姐姐主动转过身给弟弟看她玩的手机迷宫游戏…… 以上都是我日常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tech-loaded 才是孩子们真实的世界。tech-free?抱歉,我真的想不出要怎样创造这样的坏境。Waldorf 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家长是如何做到的?大概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吧。讽刺的是,Waldorf之外,不少其他私立学校其实正是以“硬件基础好,科技条件好”为高收费卖点的,且不说他们给孩子用了什么,光是应付家长的实时监控、手机app调查视频,以及频繁更新的社交账号和每日记录,哪一个靠的不是高科技,哪一个满足的不是家长对信息获取的饥渴和焦虑?而这一切又跟教育的本质有什么关系呢?

总之,我完全接受“科技无处不在,人类无处可逃”的现实,我不会拧巴地螳臂当车,非要为弟弟生生开辟出一片“净土”。我相信大多数孩子能很好地自我约束,小部分孩子甚至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对此应该敏锐观察继续深挖而不是避如洪水猛兽。一个现成的例子:我有个中学同学,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爱自己鼓捣,爱打电子游戏。据说家里支持,他还在上学就开了网吧。后来考上北大又很快退学出来创业,成立了一家以网络加速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公司,一路走来风生水起。你看看,家长在这段传奇里扮演的可不是焦虑不安的蠢角色。孩子喜欢玩电脑,多数家长急得团团转,而他们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助孩子一臂之力,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 self drive ),而不被社会外在的学业、上升压力所囿。孩子成功了当然皆大欢喜,就算他失败了,有这样智慧的父母,我赌他们家庭关系一定融洽,孩子未来不可限量。

那些想要清除一切科技产品的诱惑,让孩子心无旁骛专注学习的家长,除非你确实能做到(像Waldorf一样),否则就是庸人自扰,很大程度上是过度焦虑引起的应激反应。这类家长没有明白一个心理事实——You cannot force your child into what he dosen't want, nor can you force your child out of what he really wants. It's his life, not yours. If it's a problem, it's his, not yours。只有达成了这个共识,我们才有机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科技这个小野兽,讲我们不希望他们被野兽伤害,讲我们愿意提供帮助跟他们一起驯服野兽。我们首先得冷静、成熟、稳重,成为自身心魔的驯兽师,然后才有可能升级成孩子与野兽间的驯兽师,并最终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新时代的驯兽师。丛林深幽,险象环生,勇敢者存。welcome to the jungle! 加油吧,老师傅、小师傅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