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其实挺好的,为什么要黑它呢

                                    1.

  昨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讲到自己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感触很深:“其实没有人会忘记初心,只是有的人在前行途中,不得不先把初心放下,待到某一天,他有了足够的资本,必定会重新拾起曾经的梦想。”

  朋友笑说:你这不就是鸡汤嘛?

  咋一想,好像的确是挺鸡汤的。。。

  可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因为一篇文章或一句话被判定为鸡汤,就否定它呢?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一句话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谁说的、是不是鸡汤,而只取决于它本身言述的内容是否合理。

  鸡汤的本质是一种文体,用简单优美的语言去讲一个道理。

  你可以不赞成它的观点,但不能随便找篇文章,贴上鸡汤的标签,然后再用“因为它是鸡汤,所以它没用”的流氓逻辑去批判它。

                                    2.

  有人认为鸡汤大多是“正确而无用的话”。

  但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阅读艰深的人文社科著作。

  知识的符号资本与文化资本性质,决定了它很难被大部分人所掌握。

  于是就需要有人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深奥的哲理翻译出来,供普通人学习。

  你觉得鸡汤没用,或许是因为你很幸运,可以消费比鸡汤更高级的文化产品,但你不能因此否定鸡汤作为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做科研很重要,但教小朋友认字也同样重要。

  另一方面,“知道”和“自以为知道”是两码事。

  就好比很多人中学时做数学题,一道题冥思苦想半天就是解不出来,一翻后面的答案,惊呼:“哦~原来这么简单,这有什么难的,我只是没想到这个方法罢了。”

  有很多道理你看了之后觉得没什么,可当你真正走到生活当中,又往往不会运用这“简单的道理”。

  鸡汤很多时候是一种“信念”,一种心理暗示。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上面这三句话就是很典型的鸡汤,可你真的很难说它们传达的理念有什么错。

                                      3.

  最后,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

  鸡汤是否有用,并不完全在于鸡汤说了什么,还在于读者如何理解。

  文艺学中有个接受理论,它认为文本的许多审美效果是读者自己创造的。

  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一个文本作出解读,产生新的理解。

  用公式阐述出就是:S=A+R

  S指文本的意义结构,A指作者赋予的意义,R指接受者所领会、赋予的意义。

  其中A是恒量,R是变量,随接受者自身而变化,在S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沃尔夫冈·伊泽尔认为,文艺文本与一般讯息文本的不同点之一,就在于它具有“交流能力”,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体验到某种当前世界不存在的,或者读者自己尚未意识到的东西。

  鸡汤究竟有没有用,或许只有读者自己才有资格回答吧。

  鸡汤本身没什么毛病,真正要警惕的是:沉迷鸡汤所带来的虚妄愉悦感中,无法自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