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规则,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规则是真心,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使用混淆,就会让生活一团糟。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利,新生命的出生,可能会改变家庭的原有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意味着谁的权力增加。
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构建一个事业。但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关系哲学和关系疗法
关系和自我有一个非常对立的矛盾: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马丁 布伯的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马丁的哲学叫关系哲学,罗杰斯的疗法也叫关系疗法。
罗杰斯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巧。用马丁的哲学术语,可以说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罗杰斯强调,他的疗法是“来访者中心疗法”,就是来访者才是咨询关系的中心,咨询师最重要的是,理解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他有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三原则
罗杰斯对咨询关系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构建咨询关系,他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1.真诚
2.共情
3.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它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骗人就行;后半部分极难,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
“共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更通俗的解释其实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于“无条件的爱”。就是我对你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从自己精神胚胎的声音,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
相反,有条件的爱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达不到,我就不给。
罗杰斯认为,越是高质量的治疗关系,越能让一个人安全、自然、无防御地呈现自己。而这个人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治疗就越可能成功,这里对成功的定义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成为自己。
机体评价过程
为什么这样的治疗关系如此重要?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隐藏,甚至被扭曲。
武老师认为,原因是人们获得的关注大多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他的逻辑是,你必须达到条件a,我才能给你奖赏b。
在这个逻辑下,一个人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被伤害,于是成长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不断学习修正自己的历程。
罗杰斯还说,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意思是,做选择时,要听从你的机体,这个机体,可以理解为,心和身体的总和。
如果理解了,有条件积极关注,就会懂得那些“你必须达到a,我才能给予你b”的逻辑是会根植于我们大脑中的。你以为头脑中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但其实常常是权威和文化传递给你的。
相反,如果你得到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就会信任你的“机体评价过程”,也就是前文说到的“内部评价体系”。
但对于习惯了有条件关注的人来说,很难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就是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
武老师认为,当来访者切身感受到这一点后,会在治疗关系里感觉到安全,从而慢慢放下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重要体验,慢慢地学会接受这些体验。按照罗杰斯的定义:体验,就是一个人的“我”。
当来访者做到后,慢慢会获得一种勇气,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其它好的关系,也必然具备这样的因素。让大家感动的,印象最深刻的关系,都是滋养了自己,让自己更加信任自己的体验。
无条件积极关注
一位朋友,刚认识武老师时,在和孩子围绕两件事,做无休止的捉迷藏式的战斗,就是吃糖和看电视。他高度近视,所以特害怕儿子跟他一样,虽然孩子现在眼睛没问题。
试图帮孩子找,各种可能导近视食的因素,然后戒掉。比如看电视多了,可能导致近视,就让孩子少看电视;还听说吃糖多也对眼睛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吃糖。
这是他的担心,但对孩子来说,感觉是如果他不听老爸的话,老爸就会不高兴,或不爱他,所以孩子最初试图听老爸的话。但看电视和吃糖诱惑力太大,老爸的压力又太强,所以孩子发展了各种方式,和老爸打游击。
具体是:当老爸在时,他就不吃糖,不看电视,一旦不在身边,就疯了一样,看电视或吃糖。他很痛苦,就把这件事讲给武老师听,武老师告诉他:
你在对孩子进行一个糟糕的催眠,就是“看电视会导致近视”,“吃糖会导致近视”,而孩子现在又控制不住地要这么做。那当他这么做时,首先有和老爸对抗的罪恶感和快感,接着又有这样被植入的认识,那很可能他和你对抗下去,糖吃了电视看了,最终还近视了。
这个解读,让他恍然大悟,然后就不这么做了,当他知道“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概念后,就开始改变,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能从中发现积极因素,把无条件关注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试不好,很挫败,在家里发脾气。他首先会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共情,之后他会说:你看你这么生气,是因为太想考好了,那我们研究一下,怎么可以更好。
后来移民国外,孩子融入当地环境,有个困难期。这位父亲更是坚持无条件积极关注。首先关注遇到什么事情,接着寻找什么让他挫败,而挫败背后的积极动力是什么,然后去想怎么改变和解决。
这个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他儿子心态很积极,总能面对挫败时,找到积极因素,和朋友交往时,也能很好地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当你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总结
1.罗杰斯的关系疗法,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2.如何构建咨询关系呢?罗杰斯提了三个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原则是: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共情原则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3.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思考
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被伤害。我觉得我就是在一次次这样被修剪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在的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在,并且对未来保持想象力。为什么要了解曾经?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未来可能走向什么方向?
“无条件的爱”,感觉这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可遇不可求的。没想到真的有人提供,而且很多人在试图提供。
真诚,就是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感觉这很难,而且我似乎从来没有做到过。看到是第一步,我的第一步做得很好。愿你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这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