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道题目,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与“百无一用是书生”,那这个到底还读不读书呢?
这是两个相反的知识点,看似矛盾,但其实只是它们的适用边界不同而已。
那什么是适应边界呢?
适应边界就是建立在一条谦卑的心态上,即我们吸收的道理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适应。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我们也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去判断一个道理。
“书到用时方恨少”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百无一用是书生”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几乎没有一个道理全对,也没有一个道理可以适用所有的场景。
你要学着分辩它们适应的边界在哪里?
“书到用时方恨少”适应在当你在看到傍晚的大海时,有知识储备的人会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感慨,但脑袋空空的人却只会大呼一声:“哇,真好看。”当你在思念爱人之时,有文采的人会感叹“寤寐思服,求之不得”的状态下,是对自身知识缺乏的遗憾。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中适应场景:牢骚,抱怨,只会读死书,不知道活学活用。
这两种道理适应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中,但读书本身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这两句话适用边界的界定就在于客观环境可否改变。如果不清楚这一点,那么这两句话本身就谈不上知识,更谈不上智慧,不过是多数人用来自欺的话而已。
世间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就会有光明,黑暗与光明是两极端,但是谁也离不开谁。
还是不少的道理:
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车到山前必有路与不见棺材不落泪;
英雄出少年与大器晚成。
聪明的人,是能够同时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还能正确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