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最不能错过的自然馈赠

中经堂 桃夭 

一场强冷空气的南下,

拉开了江浙地区断崖式降温。

上海的气温从上周平均17-23°

降到未来的5-17°

而北方也是骤降到最低体感0度,

和大范围雨雪。

每到剧烈的气候变化,

毫无疑问,

新的节气已经来了。

——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周髀算经》卷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而在立冬这个主收藏的季节,最经典的养生莫过于这一句:“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1 起居闭藏以养阴

立冬是冬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正是人体、阴精潜藏于内之时,天气、地侯都愈加寒冷,帮助我们体内的气血更加收敛,对人体来说,更需要生活起居的细节,来保障体内的气血精微的潜藏



早睡晚起


立冬主封闭,收藏,而晚睡、甚至熬夜将导致全身阳气不敛,阴血耗伤。此时,最好的调养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晚起。喜欢晨练的朋友们,出门运动更要待太阳出现,也是为了尽量避免风寒侵袭人体的阳气。另外,建议大家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关闭毛孔避风寒


很多运动爱好者,都喜欢运动后大汗淋漓的感觉。立冬后,最关键的应该是让毛孔逐渐关闭,这才不至于消耗“扰阳”。而剧烈运动会动阳伤阴液,所以不管是运动,还是泡脚,都应以微微出汗为宜,不建议频繁的去做大汗淋漓的运动。


爱美人士则要特别注意对腿、膝关节、脖颈的保护。经常能看到冷风中“美丽冻人”的场景,女士们或露出脖颈,或露出脚踝。要知道,这些部位,往往是人体气血最不容易流通的地方,而且,脚踝处分布着影响全身脏腑的重点穴位,三阴交,太溪,昆仑等等。寒邪从此处入侵,也只是几分钟的事。


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


立冬后,气温进一步下降,刺激四肢末端的血管持续收缩,导致高血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人群可能会越来越难过,寒冷空气还会引起心肺症状的加重,所以,注意心脑血管意外,是本季的预防重点。平时,要注意稳定、平和的情绪,避免情绪过激、肝风内动、肝阳上抗,引发血管剧烈变化等异常。


保护心脑血管的小方法:

1、药食两用之品,例如山楂、沙棘,红曲米,桑葚等,配合陈皮、玫瑰等有助于软化血管,清瘀排浊,特别适合血管内斑块,高血脂,高血黏度的人群。

2、经络调理:沿着手臂的心经、心包经、肺经、大肠经来做温和的自我保健按摩,特别是内关。

3、睡前泡脚:可酌情添加海盐、生姜,艾叶,茶叶,花椒等,微微取汗,增强血管的弹性与适应能力。



 2 食补平衡阴阳


入冬后天气寒冷,这种气候对人体的消耗较大。且此时气血内敛于脏腑,所以一方面,脏腑中焦的运化、消导、功能比夏季明显增强,人体可以开始进补一些荤食食材,例如中医认为鸡鸭、牛羊肉等为血肉有情之品;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荤素配合,一分滋补,一分消导,避免过多、过热、过荤而造成“壮火食气”,反而增加脏腑的负担。


如体质偏弱,可酌情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之类进行补益,当然,配合健脾的陈皮,玫瑰,助消导的山楂、白萝卜,以及适当的吃点苦味菜肴,可调和五味,更有助于消化。


享用美味之时,顾念动物来源食材,如可心怀感激、减少浪费,“审己功德,量彼来处,”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推荐:黑米,核桃,芝麻,黑木耳,白果,栗子,花生等


1、白萝卜


白萝卜具有下气消食、除痰润肺、解毒生津等作用。生吃促消化,熟吃补气。立冬后人体食欲旺盛,在进食肥甘厚腻之余,也需常常进食白萝卜下气消食,避免肥甘厚腻阻碍气机。


此外,中医认为肺乃“娇脏”,是寒冷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立冬以后需要特别呵护,白萝卜有一定的润肺止咳、除痰祛湿功效。


2、黑豆


黑豆作为药食两用之品,具有补血养肾,利水消胀,通经解毒等功效。立冬后多食用黑豆,及其汤水,可以帮助改善四肢微肿,局部小疼痛等问题。《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值得注意的是,少食解毒,多食炒黑豆则可能易生胀满。


3、黑木耳


冬季血管开始逐渐收缩,原有的血管内垃圾更加不容易清理。黑木耳被认为是“血管的清道夫”,其含有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帮助软化血管内斑块。《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效”。非常适合立冬后食用。


很多干果、黑豆等杂粮、种仁等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补气填精、壮养元气,有助于冬日“藏精填髓”。因为干果、黑豆等本质为植物的种子,具有聚精藏精的能量。相比而之下,水果虽也有益处,但作为植物的果实部分,却不具有“聚精”的能量。


 3  多晒太阳怡养性情

阴阳原本一体,而人体的阴阳之初始,有一个最特别、最原始的动力来源。这个特别的来源,可以借助冬天的太阳而得到持续的、温和的、根本性的提升和补充。


对于冬季极为漫长没有太阳的地区,例如北欧国家,很多人的性情容易处于一种抑郁漠然、情绪低落的状态。

对于一年两三季、但就没有寒冷冬季的地区,人们的状态又处于一种始终发散外放、没有收敛内养的状态。


所以,这难得的自然馈赠就是,

适度的寒冷,以及冬日的暖阳。


☑立冬迎接寒冷


在中国文化中,冬是春的使者。对人体而言,冬季做好有质量的储藏,才有明年开春更有潜力的生长。适度的寒冷,才能让植物的种子过冬,才能让人体的精气神处于内敛,而不至于无休止的外放。而冬日的暖阳,则让我们在寒冷中,仍有机会获得阴阳滋生的动力源泉。


☑勤晒冬日阳光

白居易有一首关于冬日晒太阳的小诗,这晒后的“虚空”状态,值得细细体会。


负 冬 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而针对体质阳虚畏寒,特别是中焦虚寒,不止可以晒太阳,还可着重练习一种面向太阳的“吞纳功”。


自然站立,面对太阳。身体放松,稍静后,眼微闭,留一线缝隙,看着太阳一会,此时会有泪水润湿眼眶,太阳光强也不会伤眼。同时口张开对准太阳吸气,意想把太阳纳入口中。并快速把其吞咽到腹中即下丹田处。稍停三秒钟许,慢慢呼出。待平静后,如前式动作,进行吞纳。



怡养性情的肌肤接触


冬季常常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不论老幼。有研究表明,一定的肌肤接触,能缓解抑郁。《儿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3小时的肌肤相亲能让婴儿啼哭减少43%。


其实成年人,同样需要肌肤接触。所以伴侣,家人可以多多拥抱彼此。最后,选择合适的中医按摩,或可借助温热的精油,感受调理师的手心的接触与真心服务,也同样非常有益身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