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了一则《北大毕业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毫无悬念的是读者全方位各角度对化名王猛的北大毕业生进行了痛批,什么不懂得感恩,什么不知道回报,乌鸦尚有反哺之恩,怎么能对辛辛苦苦生养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
持有这种观点的多是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这样说很正常。王猛的行为当然不可取,父母含辛茹苦培养的结果,怎么就换来了与儿子心理和亲情上的渐行渐远。
但是冷静下来,作为一个家长难道没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吗?没有值得引以为戒的吗?我想是有的。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在平时对子女的培养过程中,注意到了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立场,我想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亲子矛盾。
《道德经》里有这样的论述: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大意是说不要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而邀功自居。
而现在有多少父母的逻辑就是:你就是我生的,我辛辛苦苦养育你付出了巨大代价,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愿做事,你就得接受我的安排,我是为了你好,你,没有说不的权利。
于是就发生了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完全不顾及孩子的个人感受,没有尊重,没有平等,孩子只能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工作生活着,指哪打哪,像一个傀儡一样。
看过这样一个电影故事:
美国舞蹈学院即将毕业演出之时,一个9岁小女孩,发觉自己并不愿意跳舞,作为主角的她主动退出了比赛,而这个比赛将会决定她何去何从,小女孩对她的妈妈说:“妈妈,你没有跳舞的腿,而我没有跳舞的心。”
讲真,女孩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个家长,有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自己的意志支配着孩子的生活,没有跳舞的腿就罢了,但是可以用跳舞的心去欣赏别人啊,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备受折磨。
王猛拉黑父母的原因是从小到大他认为父母过多的干预了他的生活,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小到穿衣服大到读书择校,他只能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事情。
当然我们都知道没有父母不爱孩子,像王猛这样四川省一个地级市的理科高考状元,北大的高材生,父母更是倾注了太多心血培养,王猛也回报给父母许多骄傲和自豪,从这一点上是一个父母应该获得的精神奖赏。
然而一个被全方位管制了太久的人,一个缺少独立机会的人,你指望他能够完全融入社会吗?
他的父母不承认过度干涉孩子 ,还说前17年可能有点管的多,后17年读大学及博士就开始远离父母,他们没有再去干涉他。他是可以在这17年完全可以自由生长的,怎么就是父母的责任呢!
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经过野生的驯化过程,放生到森林里可以生存吗?父母对孩子的过多管制,道理不是一样吗?儿子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宿舍从来不吃水果,理由就是在家里吃的水果都是削好皮切好块扎上了牙签的,所以在外面他不会吃水果,因为没有现成的让他吃。
王猛也正是因为接触社会后发现了自己除了学习以外的低能,动手能力差,与人沟通不顺畅,空有高智商,却难以适应社会,导致几份工作都不顺利,他从而反思到自己身上,他找出了这样的原因。王猛自身的性格、思想是存在问题的,这是一定的。他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父母做法的不妥之处大而化之,也不完全排除这个因素。
他为了解决自我内心的问题,不惜要读心理学博士,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来帮助自己走出目前的状况。以他自己的想法,他甚至都感觉没有破解的可能了!这说明他的心理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看这条新闻感到特别的揪心,为父母,也为孩子,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明明相爱却要相杀呢?
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会慢慢累积,累积成心里的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人就容易失控。
毫无疑问,王猛的心里盲点被一点点触发了,就发生了常年不和父母联系并拉黑父母的行为。但是时间会淡化一切,王猛和父母的和解也可以指日可待。
随着他们向内的自我探寻必然会有反思,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那,自然会亲近,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不管这个过程有多漫长,有多痛苦,也当成各位家长前车之鉴吧!
经常有人聊起:养孩子是为了什么?为了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
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答案:
“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挣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同行。”
这算不算“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别样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