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慢·红绿鸳鸯配】
燕衔泥,绿烟迷眼,遥看团红春占。
永夜黯、冰轮空转。顾影彷徨眉攒。
败叶鹃啼,苍生欲寄①,稚女多忧患。
灯远缀,高照红妆③,本菟丝心④,莺雀争评长短。
眉扫郎⑤,如今何在?暮雨洒风竹暖。
红羽翠英,风姿冰玉,堪比星河灿。
万事如煮酒,与君带笑拥看。
夜阑深,云飞雨剧,钟鼓鸣谈达旦。
落叶离柯⑥,影形相唤。道阻长相伴。
莫道颜色近⑦,红装绿衣齐绽。
婚姻制度已存有上下五千年。在18世纪以前,婚姻基本上与爱情无关。美国某州立大学的人类学研究员斯蒂芬妮·孔茨便作出如下解释:
父母在为儿女选择配偶时,衡量的首要标准不是爱情而是女儿的出嫁能换来多少牲口和土地。
而且,不单是在我们国家,西方也同样有提倡女人“像天使一样美丽,却像鹅一样愚蠢”的历史。曾几何时,女人的理想便是一株紧紧缠绕在男人身上的菟丝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即便年幼便开始“稚女多忧患”,不知道父母会将自己许配给何人。
现代的行为生态学家皮特·巴斯特和史蒂芬·姆伦在对婚恋的研究中,提出可能吸引力和相似吸引力这两个指标。
可能吸引力指的便是配偶价值,比如女人的外貌迷人性感,男人有财富有地位能养家,就像新东方喻校长口中的那些只要男人“赚钱,至于说他良心好不好我不管的”堕落”女性。
而相似性则是意味着两人之间的特质相似。也就是说:
“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财富和地位的男人更看重其潜在配偶的财富和地位,而不是性别吸引力。同样,一个能清楚认识自身外貌魅力的女人更看重其潜在配偶的性别吸引力,而不是财富地位”。
写下这本《荷尔蒙战争》(Testosterone)的作者科迪莉亚·法恩(Cordielia Fine)在书中还引述了一段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似乎专门写给俞校长看的。
“对一个中国网上约会平台的实际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相似吸引力比可能吸引力更有说服力。即使到处都是支持‘可能吸引力’的例子,有时其发生方式也是‘错误的’,比如,有证据显示,和男性一样,‘女性也会利用收入去吸引更多有魅力的男性’并且‘女性的教育背景越好,也越喜欢找更年轻的伴侣,这和男性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
这么看来,即便俞老师看到的都是周围“堕落”的女人,然而,却无法改变最基本的事实,单纯的物质条件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女性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既然男女之间的择偶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相似性,那么从俞校长的道歉信看,其论述及背后的逻辑也不能客观真实地反应中国的现状。
从上可以看出,俞校长所认为的“女性强则男人强,则国家强”的逻辑推理与之前的“堕落”说法依旧一脉相传。依然可以看出这是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思想,认为男人就代表着竞争,女人就该选择。这便是男人在外面冒险狩猎,女人采集选择的最原始的记痕。
殊不知,即便是在自然界,择偶的标准也各不同。正如瑞典生物学家马琳·阿·京和英格丽·阿内斯经过研究总结的:
即使同一物种,其生物性差异导致交配策略的不同。交配策略会“因时空变化、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影响而灵活变化。”
何况人类作为更高等的生物,为何要限制住所有女人或男人的择偶标准呢?这本来就是一个开放且多元化的世界,而且:
“人们之所以从为生而婚或为钱而婚转变成为爱而婚,并非只是受直觉驱使。在浪漫主义时期,人的平均寿命、生殖健康以及财富水平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为激情这样奢侈的理由而结婚的做法也开始有了实现的条件。”——《永远幸福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泰·田代(Ty Tashiro)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无论是人的寿命、健康还是财富水平都已具备培植爱情的土壤。
我们要倡导和祝福的是那种真诚的,因为爱而吸引的婚姻,而不是盲目地将国家的兴亡强加给某一类人。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爱之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想要有“菟丝心”的女人,想要当“眉扫郎”的男人,想要“苍生欲寄”参与社会竞争的男男女女,尽管去实现个人的理想生活,尽管去找那个“道阻长相伴”的心仪爱人,尽管去收获“万事如煮酒,与君带笑拥看”的幸福生活。
没有必要一定舍弃本心,假装成一个“喜欢唐诗宋词”的人或假装成不食五谷的人去追求另一半。如果整个中国的姑娘都采用俞先生所倡导的标准,那么势必催生出一些逃避真实自我,而伪装成别人的女人或男人。
如此虚假的人一旦激情过后,到了油盐酱醋茶摆在面前时,真正的面目就暴露出来,到时,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离婚率直线狂飙。连家庭都不能稳定,甚至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伪君子们,谈何正常的下一代,谈何立国利民呢?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毕竟历史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书写的,而不是凭一个人大喊一声“堕落”便真的“堕落”了。愿“红装绿衣齐绽”的多元化自然规律不单适用于两性,也适用于整个融合的社会。
声 明
我很敬佩俞敏洪校长,毕竟是他带领着新东方为无数的中国学子们敲开了海外求学的大门。我曾经上过俞老师的词汇课,尤其是其词根法的结晶——“红宝书”对我受益匪浅。
可是,曾经深刻学习过英文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单纯记住一个个的单词并不能确保你看懂每一句话,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社会也如此,单纯地看到一个点或一个面并不能确保你懂得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
从俞老师的第一次深夜道歉和第二次在妇联的道歉信可以看出,不管如何,他还是一位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从整个事件看,也可以了解到俞老师的本意应该还是担心中国的女人沦为“堕落”者。可是,正如婚恋专家泰·田代所言:“为了争取到一个拥有一定量财产的配偶而大量付出,或许就意味着对其他积极特质的放弃。”生活自然会狠狠地给“堕落”者们一个个教训。这就像在市场经济一样,鱼龙混杂,但是,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市场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的国外对中国婚配网的调查看,现实并没有俞老师想象得那么严峻。中华民族还没有堕落到需要俞老师大声呐喊的时候。
虽然我百般不愿站出来,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但是,我更不愿意看到在中华大地出现越来越多不顾事实根据,违背历史规律,拍拍脑袋便冒出“雷”言“雷”语的现象。
这并不是说要指责不同的声音,而是说在发声前尽量多作一些调研,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应该作为知识分子的最低底线。我也非常讨厌那种对个人人格进行无情攻击的人,故而,不涉及对先生人身攻击,仅对其言论评论。若有考虑不周之处,望见谅!
笺 注
①苍生欲寄:源自李白《七古•梁园吟》中的“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大意为:就像当年谢安东山高卧一样,一旦时机来临,再起身济苍生,伤未为晚矣!
②稚女:指幼女;少女。南朝梁武帝《采菱曲》有:“河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
③高照红妆:源自《苏轼诗集》卷二十二〈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④本菟丝心:出自唐代李白的《古意》中的“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⑤眉扫郎:源自《汉书·张敞传》中的张敞画眉。张敞经常在家给妻子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有司就用这些事来参奏张敞。皇帝就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⑥落叶离柯,影形相唤:反用晋傅玄的《昔思君》:“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昔君与我兮音响相和,今君与我兮落叶去柯!”此处喻指生死相依。
⑦莫道颜色近:源自宋代李纲《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三首》:“深院无人帘幕垂,玉英翠羽灿芳枝。世间颜色难相似,淡月初残未坠时。”此处借指多元化环境。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柳永的《十二时慢·晚晴初》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摄自深圳罗湖仙湖植物园。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以诗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
6、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