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小凯今年五一过节期间不知怎么回事就开始胸痛,并且越来越痛,活动后更厉害,不发烧,不咳嗽,不吐也不泻,也没有皮疹,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赶紧送到医院一查:嗜酸性粒细胞64%(正常范围0.5%~5%)!吓了一身冷汗:难道是得了血液病?这可不得了!继续检查发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居然是多浆膜腔积液!尿蛋白也阳性!赶紧送至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期间检查肺吸虫皮试强阳性,确诊“肺吸虫病”,给予“吡喹酮片”治疗十余天,症状体征逐渐缓解,顺利出院!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原来,一年前小凯曾经到河里捉过河蟹、河虾,还生吃了!就是这个河蟹惹的祸!河蟹和肺吸虫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时隔一年才发病呢?
我们来科普一下!
肺吸虫也称“卫氏并殖吸虫”。隐孔吸虫科。体呈卵圆形,背面隆起,体表多小棘。长7-15毫米,宽3-8毫米。红褐色,半透明。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小相等。卵一般呈卵圆形,黄褐色,壳厚,有小盖。
肺吸虫多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有寄生在脑等部位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鳃、肌肉等处)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虫病。
这个病多在山区散发流行!
人体感染后经过3~6周的潜伏期,长者可达1~数年。在肺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内可活5~6年,长者达20年。
有人感染后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有的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寄生于腹部→腹痛、腹壁紧张、局部有压痛。可有腹泻及粘液脓血便。
寄生于肺部→起病大多缓慢,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消瘦、盗汗等。同时咳嗽、胸闷、胸痛、咯铁锈色痰或痰带血丝。有时可伴有胸腔积液。
寄生于脑部→脑内多发性囊肿→头痛、癫痫、瘫痪、视力减退、头颈强直、失语。
移行至皮肤→皮肤或肌肉的皮下结节,稍隆出皮面,皮色正常,有轻度的痒感或刺痛感。初起时较软,后期变硬,结节有游走性是本病的特点。
代谢产物或虫体死亡后→变态反应→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判断依据:
找到虫体可确诊。
皮内试验阳性。
痰液检验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
治疗方案
儿科用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治疗。皮肤或肌内的结节可外科切除。
预后及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不吃生蟹或未熟的石蟹、蜊蛄,不饮生水,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对粪检虫卵阳性的家畜应及时捕杀。
梅梅对你说:肺吸虫的幼虫可在淡水蟹、蝲蛄、小龙虾体内寄生,吃了半熟或不熟的上述食品,而这些食品又带有寄生虫时,就会被感染。吃货们一定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