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兄弟里精神头最大就是老三黄芩了,每每都是活蹦乱跳的,看似与世无争的他有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在人生过了上半辈子主要任务就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这其实应该顺其自然,不过他总是把它看成任务,这和他风风火火的性格分不开,不过有时他也是非常冷俊,他冷静起来确实能让湿热火大的人瞬间灭火,马上能停止下来,让人从血热妄行中冷却下来,这个本事还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
当他表情过于寒若冰霜时,有个绰号“枯芩”,不过他的妻子很年轻,贤惠。现在已经正在安胎了,不过老三还是那么风风火火的,有人说去照顾照顾妻子,他总会说,“我妻子她自己能行。”他也不是不关心妻子,只是趁年轻要多去闯闯世界,奔波劳碌也是为了多攒些积蓄,补贴家用也让妻子能过上好日子。
说到黄芩这个人,他也和老大老二,对自己的名字说的也能说出个一二来,这不,路上也不闲着,在来三兄弟的聚会路上,他在茶摊上又和路边的人攀谈起来,“一说起我这名字吧,还有个典故。话说明朝嘉靖年间药圣李时珍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家里对他寄予厚望,盼望着他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可事与愿违,在他十六岁那年,一场急病随之而来,症状咳嗽不止,并且久治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潮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毫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都认为他已无药可救,眼看李时珍生命危在旦夕了。”路人们就像听书一样,聚精会神,说到此处老三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下面的人们已经有些着急了,这药圣都危在旦夕了,连忙问到:“那后来呢。”老三不慌不忙:
“李药圣的父母都到了悲伤绝望边缘了,连后事都给准备好了,这天中午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仙风侠骨。药圣的父母听闻这位道人专治疑难杂症,便急忙派人把道人请到家中药圣看病。道人先问病情,然后看看病人,最后给李药圣诊脉后,露出笑容,捋捋长髯道:‘不妨,不妨,有救有救,一方便可治此病。’说话间,拿起笔开始开方,各位知道什么方子吗?”老三,拿去盖完刮着飘在水面的茶叶,又小小的泯了一口,下面的听客们开始窃窃私语,“这是什么古方啊!肯定有什么奇珍异宝。”“一方便能治,这老道士是不是老神仙啊!是不是用仙法了。”老三看了看下面的有些骚动的人群,挥挥手,让大家压言,接着说到。
“这老道士,提笔在纸上就写了一味药,各位知道是什么药吗?”老三伸出一根手指,下面又骚动了,“一味药!什么灵丹妙药,一味就行。”“那是什么药啊!”老三又让大家压言。
“老道士写完,把方子递给李药圣的父母,上面就写了两个字:黄芩,老道士把用法用量详细说明,须二两黄芩,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李药圣的父母也半信半疑,不过看儿子病重也就按照老道长的方子去煎药。果真是药到病除啊!半月之后,李药圣的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就这一味黄芩居然就扭转了病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啊!”老三说到激动之处提高嗓音,下面人们也不住喝彩,真是神药啊!
“李药圣深感咱们祖国的医学神奇,对这位老道士的医术也钦佩不已。从此,他便拜老道士为师,跟随他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大有精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尊称:药圣。”
“这黄芩救了药圣一命啊,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他老人家也对黄芩倍加推崇,夸赞其曰:‘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老三这说书的水平见长,听得下面的人群热烈鼓掌起来。
老三又喝了口茶,然后结了茶钱,正要离去,下面有人大声问到:“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啊!”
老三一抱拳:“先生不敢当,鄙人名叫黄芩。”说完,迈着坚实的步伐,直奔聚会凉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