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习得性无助”是我首次接触到的心理学术语,他形象地刻画了对遭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性格上的影响。就如《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作者在书中写道:“毒性羞耻感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的力量”。

内心的无力感,是很多具有“习得性无助”成年人的通病。在生活中,他们表现的特别不自信,特别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一旦遇到困难不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放弃,或者稍作尝试就放弃。“我不行啊,我做不了”,把自己陷入“永恒的受害者”的模式,自怜自艾,感觉自己永远是那个被委屈,被辜负,被伤害的人。如此种种给我们的生活,事业,人际关系带来了太多的困扰。

参照“习得性无助”,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婚姻家庭中,我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习得性无助”。向领导汇报工作,常常脸红心跳,忐忑不安,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肯定不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第一个跳出来的想法是回避,而不是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案和办法。甚至在婚姻中也一样,喜欢被动的接受爱,而不会主动的选择爱,看似性格随和,其实是对自己和生活不负责任的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习得性无助”和原生家庭的成长创伤有关,但即使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成长。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遭受原生家庭之伤不是我们的过错,走出原生家庭之伤却是我们的责任。

那么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的魔咒,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力量呢?

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做一些不好的心理暗示,比如“我没有那种好命“、”我再努力也没有用“、”我缺少爱别人的能力”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我们常说的,孩子的成功源自母亲从小对他的期待一样,一旦自我种下不好的心理暗示,往往就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我想既然有“习得性无助”,当然也会有“习得性乐观”。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阅读正向积极的书籍、交往乐观快乐的朋友,学习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理性的面对问题

当我们面对认为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我们要学会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可以在内心默念“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当我们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时,再尝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成功是迟早的事。必要的心理建设,能够更好的突破你的界限,让我们发挥最大的潜能。

总之,不要再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了,也不要找一些失败的例子来为自己辩解,更不要把自己生活的不顺归结到父母身上。多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现在,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活在“习得性无助”的怪圈中,请放下过往,勇敢的迈出幸福的第一步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