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豆豆龙,因为3岁4个月的孩子,想法很多,而他成长的速度是我学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的。
在我焦虑的时期,我翻开了《园丁与木匠》,很好奇,这位泰斗级人物想要传递什么给我们?
当我看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我不禁为她点赞。
“我不会拿丈夫的品格在我们结婚多年后是否有所提升,来评价我的婚姻是否成功。
也不会拿朋友是否比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更幸福或者更成功,来评价一段友情。
然后,这却是为人父母的隐含意义:你作为父母的质量如何,可以甚至应该由你“创造”出来的孩子来评价”
当看完这段话后,我想我可以继续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做一位佛性的妈妈。在豆豆龙3岁以前,我都是一位佛性的妈妈。当别人夸奖豆豆龙的时候,然后夸奖我的教育不错的时候,我会说,这与我没有太大的关系呢。因为确实是真话,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而是带养人-我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付出很多。
而当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不断,而我这个高度控制型的性格开始跑出来,想要让事情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当场面失控的时候,我会不知所措,也会迷茫,不禁感叹,教育这件事太难了。而在众人的眼光下,我似乎要“do something”。做了10年的教育,其实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会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以后有选择的权利,为了让孩子以后幸福。
呵呵呵呵呵
但是一到了孩子有一些“忤逆”的行为,什么选择,什么幸福,两者皆可抛。我会下意识的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划上对等。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合社会正常行为的时候,我便会去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一刻,真的很难看到孩子作对的部分。
我常常会提醒自己,要做孩子的“管家”而不是“上帝”,孩子并非属于我,而是借由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去活出自己的样子。
又是佛性的愿望啊。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表扬和关注呢?
当我们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去想想,为什么爱情和友情不作为评价,亲子关系却要作为评价了呢?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难不焦虑,孩子们可以有一堆东西去学。而让我的焦虑得到缓解的是,其实我们作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起孩子学习什么更加重要。
做了十年早教的妈妈,进入了新的育儿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