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香香老师。
你的孩子被什么样的家学“思想”所影响,它就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决策。
家学的核心是你在鼓励什么?你在禁止什么?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中提到:
改变思想就能改变行动。
改变行动就能改变习惯。
改变习惯就能改变人格。
改变人格就能改变命运。
01家学落地,核心在父母
一个孩子会心心念念地想着一个老师。
一定是这个老师给他留下了好的印象。
昨天,小一老师收到了暑期班一个孩子来看他的信息,还带着自己喜欢吃的绿豆糕。
在暑托班中,这个孩子相对来说调皮,经常不想去上课,遇到打不过别人的情况,就会哇哇大哭。
暑期班的时候哭了很多次鼻子。
暑期班后,就去了其他区的学校上小学,有空的时候,才会回到爷爷奶奶家。
这次回来后,他和妈妈说:“想去看看小一老师了”。
如果你的孩子这样说,你会怎么回应?
不理睬、不回应、觉得没用而拒绝,还是会支持?
妈妈回应说:“好的,我们抽空去看看小一老师”。
正好,那天就在附近,孩子估计已经忘了,妈妈就说正好我们在这边,一会去看看小一老师。
这就有了前面的一幕,孩子拿着喜欢的绿豆糕来看小一老师。
小一老师特别感慨,和我分享:“最调皮的孩子心里还念着这个地方,念着我这个人,心里特别感动”。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看到了“爱”、“感恩”、“真诚”、“有心”等多种情感要素。
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妈妈在这件事上的价值观和态度的传递以及行为上的支持,就是家学在家庭中落地的一个缩影。
这个孩子虽然不太爱学习,很调皮,但是他被鼓励去爱人、被鼓励去感恩……
这样的引导,孩子慢慢地就会认为“爱人”、“感恩”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甚至成为白眼狼吧!
你看,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影响大不大!
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但这个孩子的“良善之心”,会让他得到更多的美好回流。
现在经常看企业家传记,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和自己儿女地互动,去引导他们建立正向的价值观、财富观及为人处事……
父母是否有大格局、是否有长期主义、是否情绪稳定……这些都太重要了。
真正的正向家学落地是和父母息息相关的。
很多父母关注的是孩子考得好不好、孩子快不快乐、孩子健不健康……
这些都很重要,但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很多父母忽略的:家学的落地。
一个人是否心中有爱、待人真诚、做事的习惯,如何与人相处,和人打交道的边界感,知道在这个世界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开始,这些都源自父母。
02没有“家学”,就让孩子去找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孩子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在意。你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行为去引领孩子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很多父母说:“我自己也没啥文化水平或者我也不知道正确的引导方向是什么?”
这时候,就不要成为孩子的羁绊。
不要替他做决策。
不要给他经验。
不要凡事为他好。
不要和他讲道理。
你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好好努力,去给予孩子更多的资源,去帮助他或鼓励他去寻找更适合的老师。
印象中我的小时候,家里很热闹,经常会来各种人,有爸爸的朋友,也有那些身有残疾的人。
妈妈从不抱怨,为他们准备吃的、喝的,而且很多身有残疾的人要么说出不出话,要么听不懂我们说话,我每次见到他们都很害怕。
妈妈就像接待友人一样接待他们,还给他们拿各种吃的。有时候,我也纳闷,妈妈不会手语,是怎么听懂他们的。
后来才慢慢地懂得,他们和妈妈聊的都是邻居周围的事情或者自己家里的事情。当你真正学会倾听的时候,是可以猜到他们想说什么的。
后面,我也习惯了他们经常光顾我家,对他们也不害怕了,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手势和他们对话。
教给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给予」,学会利他思维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其实,妈妈的善心,爸爸擅于交朋友,这些点确实影响了我很多,我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和别人交谈起来。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所形成的。
但爸爸妈妈没有引导过我,关于财富的真谛、人性善与恶以及关于创富、投资……
因为这些也是他们匮乏的,他们给不出他们本就没有的东西。
在后来的社会教育中,踩了很多坑。
但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找到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找到了自己想要过的人生图景。
感谢父母,给予我,他们能给的、给予我,选择的权利。
感谢我自己,不忘家学所授,持续践行。
而现在的我,还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去磨炼,也在努力去完善家学中所缺失的部分,并期待通过自己这一辈的努力去实现下代的家学传承。
少年企业家计划中,我非常注重“财富责任感”地引导,因为我深知,这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