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俄罗斯今年收复不了库尔斯克?
因为攻势需要兵力优势,技术兵器优势,技术人员优势,防御所面临的突发情况少,而进攻方需要面临的突发场景更加多,防御运输终点是固定的,而进攻的运输终点是未知或者变化程度高的,所以进攻战对后勤补给的压力会比防守战要大,同时协调后勤,进攻方向的反馈,也需要大量专业人员。
兵力优势是战争状态,兵役制度决定的,全民义务兵役制度是战争时期,或者逼近战争时期,保持自己兵力优势的一种手段,包括韩国,朝鲜,以色列这些处于矛盾前线的国家。
其全民兵役制度的重要性,但全民兵役也意味着人员普遍军事素养较高,自我组织能力强,比如韩裔美国人或者移民的"四二九事件"(洛杉矶暴乱中美国黑人对韩裔移民的攻击),对经济也是有影响的,毕竟两年的劳动时间意味着大量产品产出。
而日本的好处在于自己是一个岛国与矛盾后方,没有太大的海军优势是不可能威胁日本的,对保持一支数量众多的陆军没有兴趣,总体兵力优势受制于人口数量,兵役制度,人口老龄化程度,动员程度。
第二是受制于国家地缘,比如德国的问题在于东西两边都是大国,但东西两个国家的动员速度不一样呢。
所以在总体兵力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德国的兵力优势面对法国叠加俄国不占优势,单一对法国或者对俄国都有兵力优势),追求局部兵力优势,通过运输方式优势(铁路机动),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法国的动员时间是7周,而俄国是七个月,所以德国在先动员的情况下,德国在七个周的时间内是有绝对总体兵力优势,七个月内有相对兵力优势,所以施里芬计划,在一开始加强右翼,而二战中的德国则是利用一战协议之后的中欧扩张空间,来换取西方的妥协与时间来解决动员时间,主要是通过苏联的东扩欲望来维持自身的局部兵力优势。
局部兵力优势受制于地缘政治,外交利益,境内基建,战争规模。
在此次的俄乌战争之中,俄罗斯具备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乌克兰这是动员程度比俄罗斯更深,所以总体兵力双方持平,同时因为防御地段不一样,即乌克兰只能在境内使用武器的情况下,又要防备漫长俄乌边境上的进攻,使得在乌东地区局部,俄罗斯具有兵力优势,从而今年上半年都在进行攻击。
而库尔斯克改变了两点,第一点是打破俄罗斯的核威胁政策,使得俄罗斯与乌克兰之战,变为包围俄罗斯作战,即乌克兰强调将俄罗斯百年以来对其他国家侵略的领土吐出来,包括波兰,日本,芬兰,其本质还是减少俄罗斯的总体兵力优势,使得俄罗斯不得不调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其他国家边境,减少乌克兰面临的压力。
第二在总体兵力相同的现在,通过对漫长俄乌边境的肆扰,使得俄罗斯不得不与乌克兰一样,守备漫长的俄乌边境,没有局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太可能组织攻势,除非进一步动员,进一步动员会进一步使得俄罗斯经济负增长,让俄罗斯人也体验到战争的影响,增加厌战,以打促和。
技术兵器的优势在于两点,第一是数量优势,这个受制于两个方向上的限制,第一是本身生产体系的上线,第二是交易系统生产体系的上限,前者被攻击之后,上限下降,包括但不仅限于,主要资源区与工厂区被战略轰炸,主要资源区与工业区被攻占,配给制,战时工作制;
第二是其他国家的财政情况与工业生产,被援助效果,外交关系考量,国际外交局势变化,还有就是关键技术的限制,这就是发动机技术被3D攻陷之后,中国兵器生产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二点是技术优势,自产兵器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比如俄军使用一些自产武器也没有其他国家限制并控制使用,但其他国家援助的兵器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代差的兵器,机械化军队与信息化军队战斗力代差已经出现,通过卫星,网络等及时作战系统的研发,作战小组化,指挥链扁平化,兵器无人化,是俄乌战争带来的启示。
今年上半年是乌克兰的黑暗时刻,随着23年反攻的失败,援助减少的同时,美国大选年也在改变大多数国家对乌克兰援助的坚定态度,乌东的死局也在说明乌克兰昏暗的未来。
而随着乌克兰对库尔斯克的打击,对能源出口地的打击,进一步减少俄罗斯的外汇,加重俄罗斯财政不平衡,新的战场意味着对技术兵器的消耗将会进一步加强,俄罗斯进攻节奏被打乱的同时,国内的生产计划肯定会有影响。
但我认为俄罗斯依然具有技术兵器数量上面的优势,库尔斯克战役打出援助与解除技术限制,乌克兰打出这种效果,已经获得一定优势。
技术人员,首先杀人是一道心理门槛,第二经历过战争,具备相对应的军事素养,这需要培训时间,四个月能培训出来组织攻势的军事人员已经是奇迹了。
第二技术人员在攻势中的损耗是不可逆的,这也是苏联为什么要对美国搞冷战而不是热战的原因,苏联的技术人员储备不足,而在美国强大的民航体系之下,美国人的飞行员储备是巨量的,这也是二战到现在制空权决定许多,美国基本上没有国家去挑战的原因,空军技术人员消耗不过美国。
现在在库尔斯克的战果证明,轻量级的训练下的义务兵是抵挡不住经历过战火或者经过高强度训练的军事专业人员组织的攻势。
没有堡垒地带的阻碍,高机动,空军优势,叠加情报优势在野战中更加占据优势,在库尔斯克打一场决战是乌克兰期望的,而将宝贵的机动兵力填入乌东地区是俄罗斯乐于看见。
现状证明,俄罗斯的兵力优势,技术兵器,技术人员都集中在乌东地区,如果进行大规模战略调动,调动过程中的损失,第二是调动之后的攻势部署于整编才能形成战斗力,临战转移容易变成打溃退,乌克兰下半年在库尔斯克形成战略优势。
如果乌克兰在库尔斯克有一万人,至少需要三万军事经验丰富的军队,以及三万以上的义务兵,俄罗斯现在在乌东地区倒是有三万精锐,义务兵加大动员力度就行了,问题在于转移,整编都需要时间,还有一点就是乌克兰迎来了翻浆期,对于进攻方的后勤压力会更大。
基于上述原因,我对俄罗斯在10月1号以前能够将乌军驱逐出去持怀疑态度,而俄罗斯需要时间,宝贵的转移时间。
2.俄罗斯为什么拉垮?
实际上军事强国对战争局势太乐观了,一开始总动员也不至于打成现在这种样子,就像施里芬一样,舍弃西边的防御,或者利用盟友来迟滞俄国,换取绝对兵力优势,才是战争论的精髓,集中,集中,再集中。
俄罗斯不能总动员的原因与纳粹德国一样,普京二十年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打乌克兰都需要总动员了?
就是总动员对经济与民众生活影响太大了,从俄乌战争来看,对于乌拉尔山以东的人价值是远远不如圣彼得堡——莫斯科地区人。
总动员对于俄罗斯少数民族生活变化不大,太贫穷了,但是莫斯科的平民来说,生活变差是不可能接受的,这就是俄罗斯一开始,甚至到现在都无法总动员的原因。
第二是高估了小泽的投降倾向,小泽反而是亲俄和谈派,主张和平解决,最后没有想到政治素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夸张,无论是波罗申科这位寡头还是亚努科维奇面对突入基辅的俄军,我估计都是逃跑,恰恰是政治素人,演员出身相信自己的国家,不出逃其他国家,无法使得乌克兰倒向自己,俄罗斯就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大帝的贪污太夸张了,情报系统不干人事,使得高层决策出现大量问题,甚至包括这一次的库尔斯克攻势,完全没有反应,以及一开始人数都不清楚,只能说俄罗斯的拉跨是全方位的,情报系统,外交维持,军队对大规模作战的,一个一亿人口的国家,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日子本应好过,现在这样GDP连广东省都不如。
俄罗斯再打中小规模战争是非常亮眼的,以大量军费维持少量精锐部队,减少训练,用实战代替大规模的训练,以私人雇佣军吸纳军事改革失败者,通过雇佣军来赚取相应的资金来维持私人军事力量,与国防力量相平衡,这就是普京的平衡术,出现私军比正规军战斗力强的不正常现象。
普里戈任的事情说明,俄罗斯非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堪忧,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内部也不是一块铁板,普京大帝对俄罗斯的掌控力度在下降,普京私人武装(瓦格纳),俄罗斯藩王车臣(国家财政补贴,但效忠于普京),俄罗斯国家防卫力量,三方的势力对比不一样,导致失衡,继而出现6·23瓦格纳武装叛乱这种恶劣事件。
许多人说14年狠一点,或者不管,都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我只能说一开始皇俄的暴走,俄罗斯不可能不管,同时与欧盟又处于蜜月期,太狠容易与欧盟断联系,不管,基于集体安全条约,其他集体安全国家怎么看你,之所以加入集体安全就是保住他们的位子,不可能不管。
最后的选择是昏了头,占领克里米亚,即断绝了与乌克兰和平的可能,也断绝了其他国家对俄式干预的想象,突出一个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利。
现在包括对中亚国家与高加索国家的访问证明一件事情,甚至作为俄罗斯(东正教传统)国家元首,去轻吻古兰经,还被小卡授予车臣荣誉市民,现在俄罗斯的兵力不足问题非常严重,大帝真乃神人也,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场战争的起源与亲吻古兰经的缘由都是一样,去年的事情证明了,自己的私兵战斗力与忠诚都没有问题,如果忠诚有问题的话,普里戈任也不会死亡,私兵首领不能在前线,无法保持与领导的沟通,导致被怀疑,也不能不在前线,手下没有士气,反馈层级太多,处理问题速度减少。
除了让其他国家知道内部的防守狠空虚之外,俄罗斯内部力量的失衡也是一个大问题,普京在失去了瓦格纳之后,只能仰仗车臣,如果是原来车臣加瓦格纳,还能压制住国防力量里面的皇俄,同时普里戈任在俄罗斯境内的畅通无阻,也使得普京不再相信俄军,之后只能选择车臣了。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压力,普京也不会做出这种举动,而且你看俄罗斯在战争中不好,斯特列科夫批评,斯特列科夫待遇越差,战争中表现好一点,斯特列科夫沉默不语,斯特列科夫待遇不变,我看不是南宋模式啊,是袁绍模式,斯特列科夫是俄罗斯的田丰啊。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优柔寡断,内部的皇俄与心腹,犹如袁绍的河南派与河北派。
关注韩亦称,每周一篇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