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有上帝,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讲,是最接近我这辈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A.J.F.终究还是走了。奇迹没有出现。但肯定的是,这位小岛的精神守护者,一定去了另一个天堂。
遇到一本好书,是兴奋而幸运的。失之交臂却还有失而复得的机会,让我甚至怀疑,究竟是我在选择一本书,还是它一直在安静等我。它是我在浏览亚马逊排行榜时,偶然看到的,当时并没有太大兴趣,还经常跟解忧杂货店混淆。几次看到都在榜首,又赶上闹书荒,就这么很随意的开始了这次阅读。
书评前置,落款几个字母,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人公就这么不同寻常的出现了。以后的每个章节,都是如此,加上中间穿插的各种书单推荐与介绍,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次经巧妙包装后的“华丽”推销。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算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这本书里,书籍是所有人物所有情节得以联系与发展的纽带。无论是费克里与阿米莉娅的相遇与结合,还是收养玛雅后费克里的前后改观,亦或是伊斯梅与丹尼尔,乃至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喜怒哀乐,人生百态,俱含其中。这时候,书俨然转型为造物主,默默影响着生活在艾丽丝岛上的每个人。“读书改变命运”的提法,倒与这本书很是契合了。
即便如此,于我而言,却从未认真考虑过书与命运这个命题。那是个结果,经历过的人从不怀疑,但却无法浓缩为一瞬一须臾,来一场直叩人心的警示教育片去说服众人。所以,读书的最大意义还在过程,需要去慢慢积累,慢慢体会,去慢慢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道理的打开方式。如果你足够幸运,在某些文字或言语里,找到了你接受的阐释方式,突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你的生活就此翻开新的一页。
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那本书?”
书店常有,而费克里只有一个。他是一个称职的书店老板,首先他是一个执着甚至执拗的读者。他竭力守护着一种阅读习惯,时间上常常与书为伴,形式上抵制电子阅读器;他又努力影响着周围的居民,一部分是为了生意,但很大一部分是在为一本本书寻找适合它的主人。兰比亚斯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抱歉,我至今也没最喜欢的书,所以如果提问,也许我会犹豫。但请相信那是在思考,什么书给过我温暖、勇气,哪本书让我重新整装上路,我都想跟你说一下。以后的路还长,自会有长长的书单在前面等着我,说不定哪天我就会告诉你最喜欢的书,那时希望我已成为一位真正温暖的人。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我们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再说说玛雅。她是不幸的,又却是我们每个人羡慕的对象。她有个好爸爸,有书一直陪着。时间久了,书其实就不再是扩展知识、提高才干的工具。它会成为一位忠实的伙伴,永远伴随左右。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它,用它填补心中所有缺憾,慰藉所有落寞。
费克里走了,玛雅再次没了爸爸。与开始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内心更加充盈,有满满的爱。在成长了那么多年后,她强大到足以抵挡所有生活困厄。更重要的是,费克里依旧会在某个维度关注着她,守护着她,起初是在书单上,现在是在玛雅的头脑里。
愿有生之年,也开个书店。不求大,不求美,惟念路人驻足之时,递一本书,暖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