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是一部经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没有景物描写,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大自然的美景一样乏味。景物是用来让我们欣赏的,愉悦我们的身心。欣赏美景,和景物融为一体,身心陶醉。
美景通过我们的观赏,治愈和愉悦了我们,它的价值就得到了更高的实现。有时候我们的心情在景物的渲染下也可以变得波澜起伏,也可以非常安宁。大自然美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药。
一部艺术作品也缺一不可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描写是为了情节、人物的需要。通过的景物的渲染,人物变得更加饱满而生动。
诸葛亮出场时,用了多重景物来烘托。诸葛亮本身就是作者笔下一个奇人。才能、智慧、精神境界都非常高的有灵气之人。自然要用和他性格想配的景物来烘托,达到大肆渲染的效果,更能突出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出场可谓是作者花了大手笔,未见其人,也闻其味。
开始用“的卢”马飞过河的高超本领,救刘备于死亡线上。引发刘备醒悟自己会有好运降临。下一步又引出室外高人引导他寻“伏龙”,诸葛亮的名号。
接下来又通过多个高人逐步引导出“诸葛亮”名字,和住处。这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
然后,才写到诸葛亮的住处。诸葛亮的“卧龙岗”,主要以景物描写来衬托。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门前野花似锦。还有更多景物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美景,可想而知,诸葛亮是何种心境之人。集天地之灵气与精华,安宁平静享受人间美景。得有多大的智慧与闲情逸致才懂得享受这份孤独和美景。从此美景身上也看到诸葛亮的性格。
这样的景物描写正是为了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如果写吕布用这样的景物那简直就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了。什么样的人配什么样的场景,作者是有布局的,必须相符合。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每一次到来时,景物描写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了渲染刘备的诚意。用不同的景物描写刻画出刘备的性格,将当时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
第一次来时,写景物全局,烘托诸葛亮性情。让刘备心里更加佩服,诚意又增加了厚度。越发认定诸葛亮是奇人,一定要见到他。
第二次来时,景物变成隆冬之时,天气异常寒冷。阴云密布,寒风凛凛,瑞雪菲菲,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这段描写,天气异常寒冷,还下大雪。把刘备的诚意又渲染得更重了。张飞看他太冷,劝他回去避雪。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诸葛亮知道他更有诚意。
一个冷烘托出一个诚,诸葛亮看见了自然会感动,诚意越发更真了。
两次见不着,心里已经很伤感。有些人可能放弃了,谁知道下次能不能见着。一次又一次,考验的是人的耐心,也是诚意。
第三次来时,又是早春了,景物又变了。这一次主要写诸葛亮睡觉,以考验刘备的诚意。诸葛亮睡了很久,刘备一直站在他床前。小童想唤醒,刘备止住,一直等到诸葛亮睡到自然醒。当然,他要是不想醒,你千呼万唤也不会醒。到合适的机会他自然就醒了。刘备也懂此道理,一直等着,更显得自己有诚意了。
刘备三顾茅庐,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刘备“求贤若渴”的风度和诚意美化了,为人物涂抹色彩。变得更加生动,感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