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冠病毒,大众听过最多的名字有贝塔(Beta)、德尔塔(Delta)和奥秘克绒(Omicron),实际上,截至2022年4月26日,仅能查到的病毒大类就至少有11种,基本都用希腊字母命名,每一个大类中又有许多分支,其总数很难统计,分支一般用Pango Lineage来命名。
资料来源:SARS-CoV-2 Variant Classifications and Definitions
一、常见毒株介绍
Alpha(B1.1.7)
Alpha变异株最早出现在2020年的英国,GISAID公开数据显示该毒株最早样品日期是2020年9月3日。同年11月,Alpha变异株在英国爆发感染,并最终扩散至全世界,美国尤其严重。
感染性
Alpha毒株变异了几个突刺(Spike),相比于原始病毒,感染力提高了30%~50%。CD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中旬,全美所有感染病例中有66%是Alpha毒株的感染,之后Delta毒株兴起,Alpha才渐渐淡出视野。
严重性
研究显示,Alpha变异毒株相比于原始病毒,传染率更高,致死率也略高一些。
Beta(B.1.351)
Beta变异株最早出现在南非,cov-lineages资料显示,Beta变异株最早样本时间在2020年9月1号,与Alpha变异株发现的时间差不多,甚至略早。可能由于英国更高的流通性导致Alpha更早地扩散到了全世界,姗姗来迟的南非变异株只能被命名为Beta。
传染性
与原始毒株相比,Beta变异株的传染性大约高了50%。
严重性
Beta变异株的几个变异可能会让它拥有清除抗体的能力,而抗体是免疫系统识别病毒的重要标志,这使得Beta变异株可能更容易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捕。
Delta(B.1.617.2)
Delta变异株最早出现在印度,cov-lineages资料显示该毒株最早样本时间在2021年3月1号。自病毒被发现不久,Delta毒株便迅速爆发并扩散至全世界,很快便取代了Alpha变异株在美国的位置。
传染性
统计表明,Delta变异株造成的感染数量大约是此前所有病毒感染病例的两倍。与此前的Alpha变异株相比,Delta变异株的感染性大约提高了80%~90%。从美国的相关报道来看,2021年秋季,那时全美大部分人已经接种了疫苗,Delta仍然在美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病毒感染。
严重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仍然不能完全抵抗Delta变异株的感染,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来说,Delta变异株更容易引起重症。一份来自《柳叶刀》的报告显示,在英国,Delta变异株感染重症的风险大约是Alpha变异株感染的两倍。
Omicron( B1.1.529)
我们目前为止听得较多的奥秘克绒(Omicron),cov-lineages资料显示该毒株最早检测时间在2021年9月7号,发现于南非。在美国的所有感染病例中,目前Omicron占绝大多数,同时最近上海的疫情也基本是Omicron感染。
传染性
Omicron传染性非常高,病毒中发现了30多个变异位点,其中一些变异增强了病毒的感染力,特别对那些已经感染过病毒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来说,Omicron能够消除感染者身体里的免疫反应,使得患者更容易复阳,进而更容易传播。
严重性
虽然Omicron的传染性很高,但致死率低得多。相比于此前其他的新冠变异株,Omicron感染的症状相对较轻,对于接种疫苗的普通人而言,无症状更为常见,可以看到上海每日新增的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感染者。
虽然如此,也并不是说Omicron不会造成重症,运气不好感染Omicron后住进ICU甚至死亡的也有,特别是那些原本身体就欠佳的普通人,感染Omicron后风险仍然很大。
更多的病毒
以上是较知名的几种新冠变异毒株,实际上,文章开头的图片中,红圈中圈出来的字母都用来命名了病毒,除了以上四种以外还有Alpha、Gamma、Mu、Kappa等十几种,平日里只有在物理学领域才能见到的字母,一次疫情就差不多用掉了一半。
即使如此,希腊字母也只能用于命名病毒的大类,实际上每一个大类的背后,都有很多个小类,也就是说Omicron不是指的一种病毒,而是好几种或者是十几种病毒的统称,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的希腊字母中也同样存在,所以算起来,真正的病毒数量应该是有好几十甚至上百种。
怎么体现呢?这就要扯到Pango命名。
Pango命名
有注意到病毒名称后面括号里的字母加数字了吗,那就是Pango命名,这是一种按照“谱系”逻辑来命名的方案。开头的字母代表了谱系(或者家族),也就是一个大类,后面的数字表示同一个大类里面的不同变异体。
举个例子,把A代表苹果,A1可以认为是红苹果,A2可以认为是青苹果,但它们都属于苹果。
同时,数字越多,谱系延申得越长,比如A1.1可以认为是红苹果里面的脆苹果,A1.2可以认为是红苹果里面的沙苹果,但它们都是红苹果,更属于苹果。
病毒也是这个道理,以Omicron( B1.1.529)为例,B1代表了一个大类,B1.1则是在B1的基础上变异了一点点,B1.1.529就是在B1.1的基础上进一步有变异,这就已经是3种病毒了。
Pango的官网在这里,有兴趣可以去了解:https://cov-lineages.org/index.html
病毒变异
变异原理(mutation)
病毒感染宿主之后会利用宿主身体内的原料来复制自身,进而扩散病毒的数量,所有的病毒都如此。
所谓变异,指的就是基因的变化,所以在复制的过程中,关键是病毒基因的复制。一般的基因是两条链条两两相连配成一对,复制的时候一对基因分裂成两条,然后细胞会分别为这两条单链各自合成一条链来匹配它们,最终成为两对基因,就像离婚的两口子,各自又成家。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两个链条之间的匹配机制是固定的,一旦其中有一条链出现问题,两条链就无法组合成一对有效的基因,保证了基因复制的正确性,也就降低了变异的概率。
包括人在内的大部分生物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
但有一些特殊病毒的基因不是两两成对,而是只有一条,比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新冠病毒。
由于它的基因只有一条,复制起来也相对简单,同时它不需要另一条链条来成对匹配,也就没有了纠错机制,就算复制错了也检查不到,所以新冠病毒才呈现出这么高的变异性。
可以预见,如果不加控制,新冠病毒还有可能再次变异。
变异方向
新冠传到Omicron这一代,重症已经很少了,是不是说明病毒越变异,危害越小?
并不是
首先,人类对于病毒的了解还不够多,感染病毒之后身体具体会有哪些反应,对身体其他器官又有何影响,我们还并不清楚。比如已知的一些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后,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会上升,像幽门螺旋杆菌,EB病毒,HVP病毒等,它们直接引起的症状也不算很严重,但你防不防呢?
同理,新冠也是如此,虽然目前感染的症状已经很轻了,但我们不了解它是否会有其他影响,比如会不会导致肺癌、肝癌的发病率上升?不知道~所以别那么大胆。
第二,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具体变异的结果大概率是【传播率越来越高,但致死率越来越低】,但这个结果是环境选择的。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病毒陆陆续续变异出很多代,在这些病毒中,传播率,致死率有高有低,这就是个排列组合的数学问题。但是,由于致死率高的病毒,宿主死得太快,活动范围受限,所以这种病毒并不能大规模传播,相反,那些致死率低的病毒,其携带者能够到处活动,接触的人也更多,病毒感染的范围才会越来越广,埃博拉病毒就是死亡率太高,才很难大规模扩散。
所以之所以现在的病毒是Omicron为主流,只是因为它活下来了,其他致死率高的病毒没有传播开,被环境淘汰了,这也是进化论的体现。
所以结果好像还是那个答案,病毒正在变得越来越弱,但可以掉以轻心吗?
这里就不得不注意一个盲点,虽然从结果上来看,病毒确实在越来越弱,但前面也说了,致死率高的变异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宿主死得早所以没传播出去。
那问题来了,万一你就是下一个高致死率的宿主呢?
最近上海一直在隔离,一直在静默,许多企业也因此停工,影响了收入,被波及的大众难免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为了经济效益产生与病毒共存的念头。希望这篇内容能够加深大家对病毒和变异的了解,认识到现阶段抗疫是正确的做法,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
绝对不能够与病毒共存,清0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阻止病毒的泛滥,才能够阻止病毒产生更多的变异,才能够消灭更多潜在的危险,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成为那个随机的高致死率的病毒宿主。
欢迎转发
部分资料和数据引用于
[1]Omicron, Delta, Alpha, and More: What To Know About the Coronavirus Variants,KATHY KATELLA,2022-04-20
[2]SARS-CoV-2 Variant Classifications and Definitions,CDC,2022-04-26
[3]https://cov-lineages.org/lineage_li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