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变成了神话。”——《魔戒》
一、“在人类的神话和传奇中,也许就蕴涵着历史的真实”
千百年来,古希腊神话《伊利亚特》代代传颂。人们一直认为,《伊利亚特》只是荷马虚构的故事,特洛伊和那场战争只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
但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小时候听长辈读过《伊利亚特》后,对特洛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书中美丽的海伦,那场战争,勇猛的英雄,传说中普里阿摩斯的黄金宝藏,都是曾经真实存在的。
1863年,发了财的海因里希·谢里曼决定追寻童年时的梦想,变卖所有产业,着手寻找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启程前谢里曼已与俄罗斯妻子离婚,通过包办婚姻找到希腊女子索菲亚,希望成为自己的伴侣和助手。学术界对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址之事不予重视;考古过程艰辛漫长,耗资巨大,还有各路人等的阻扰。但是谢里曼固执又有智慧,一步一步逼近“历史的真相”。
1873年6月14日,谢里曼在“普里阿摩斯宫殿”的一堵围墙下,无意中见到了期盼已久的金属的闪光。他随之挖掘出大量的宝物:有6只金镯、一只重601克的高脚金杯、一只高脚墟拍金杯、一件装有60只金耳环的大的银制器皿、8700个各种式样的金制物件,还有穿孔的棱镜、金扣子、穿孔小金条和其他小件饰物,以及银、铜的花瓶与青铜武器。最终,他发现了8000多件珍宝。
根据《伊利亚特》中的种种线索,凭借对神话和传奇毕生坚定不移的信念,靠他一生胼手胝足的奋斗,发掘了神话的真相,还历史以原貌,自己也成就了一段传奇。这就是谢里曼与特洛伊的故事。
二、神仙也小气:一只金苹果,十年生死劫
《伊利亚特》的原意是“伊利翁之歌”,它本身是一部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描写的是特洛亚战争的故事。特洛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海岸,商业繁荣,史诗称它为“富丽的伊利翁”,“有神话般的财富”。
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希腊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亚,毁灭了这座城市。战争的起因,据说是一只金苹果。
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就来到席闯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他随后到斯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财富。
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亚。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最后,俄底修斯设计把一只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遗弃城外,假装撤退。木马被特洛亚人拖进城中。入夜,希腊人里应外合,终于攻陷特洛亚。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
史诗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专横地夺取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并使他当众受辱。阿喀琉斯是希腊军中武艺最高强的将领,他拒绝参战,并祈求宙斯降灾给希腊人,希腊人因此屡遭败绩,阿伽门农赔礼谢罪,也遭拒绝,在危急的情势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借他的甲胄上阵,被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狂,他宿怨顿消,上阵报仇,杀死了赫克托耳,把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泄恨。随后,特洛亚老王跪求尸体,史诗写到赫克托耳的葬礼为止。
三、西方史诗的典范:情节紧凑整齐,人物个性鲜明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史诗情节的整一性时强调指出,史诗情节也应该像悲剧一样,围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展开,做到有头、有身、有尾,从而给人以艺术欣赏的美感。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他援引荷马史诗为例,称荷马具有天赋才能,高人一等。《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特洛亚战争,但诗人并没有像历史叙述那样叙述它的全过程及其多方面,而是撷取其中的一段进行叙述,集中叙述了发生在战争进行到第十年时约五十天里所发生的事件。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各具个性,而且许多次要人物也都给人深刻印象。
按照当时的宗教观念,神明决定人间的事情,命运决定一切,但诗人在塑造人物时更称赞的是人的主动进取精神。《伊利亚特》歌颂氏族英雄,歌颂氏族英雄的美德,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的人物高大的形象和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成为他们个人悲剧的根源,使全诗贯穿着一种悲剧气氛。诗人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独自或对白)、行动和环境衬托,不注重白描。这方面最鲜明的例子是对海伦的描写。海伦上城观战,第一次出现时,诗人对这位盖世美人的外貌未作任何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掩洛亚长老们见到海伦后赞叹不已,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伊利亚特》中的人物性格基本是定型的,诗人很少进行心理描写,当人物心理发生矛盾时,往往让神明出面解决。这些显然是当时的诗歌的普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