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月2日,湖南沅江一名12岁的男孩吴林(化名)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打后心生怨恨,用刀将母亲捅死在血泊之中,事后,吴林还淡定拿起母亲手机联系自己班主任:“胡老师,吴某明天请假行不,他感冒了。”
因未到法定年龄,吴林已被警方释放。
吴林被释放后,他爸想送回学校,但遭到多数家长抵制。所住的村里,民愤也太高,他爸只能带着他住在镇上一家宾馆里,想请求政府帮忙管教。
据媒体报道,沅江市政府经过会议研究,针对吴林的后续处置已商讨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今后学习、生活和他的家庭,都已有安排,但细节不方便透露。
关于此事的探讨,焦点集中在对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犯法应该如何处置的法律空缺,但歪姐今天想谈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02
吴林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
吴父说,吴林刚出生几个月,妻子外出打工挣钱给家里还债,等孩子5岁时,自己也出去务工,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偶尔会和家里电话联系,对吴林管教很少,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对他比较宽松,平时喜欢借别人手机玩游戏,零花钱都被他买零食吃了。
两年前,妻子生了二胎后,便回到老家专门看管两个孩子,吴父一直在珠海打工。和以往爷爷奶奶的宽松管教完全不同,妻子陈某对吴林管教比较严,“他说过他恨母亲”。
吴家的亲戚说,吴林有抽烟行为,学校老师曾给家里打电话,母亲陈某问他,他承认了。“他母亲就教育他,他和母亲对着干,很野蛮,没有理她,关了房门就去睡觉。”
吴林还总是要钱,说要买东西吃,母亲不同意,他就破口大骂。
周围邻居表示多次看到母子二人吵架甚至动手。
吴家的亲戚提到,吴林曾经说过几句话让他们很心寒,“他说我杀的是我妈妈,不是别人,为什么不给我读书了。”
这句话的背后有几层含义:一、其他人或许不能杀,但我妈妈可以杀;二、杀妈妈不算犯法;三、我既然不犯法,为什么不给我读书。
细思极恐。
12岁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很小,杀母无罪的推断,
除了冷血、暴力,
还有别的什么潜在因素呢?
03
我有一个朋友是乡村教师,她说,随着务工人员的增加,班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一个班40个人,可能只有10个孩子是正常家庭的,其他不是留守就是离异,只有少部分的孩子会更加懂事成熟;也有很少的会像个圆滑世故的“小大人”,大多数孩子是叛逆敌对,有的行为很让人“刷新三观”。
有的孩子心中,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为了钱可以做任何事;还有的人小气大,任性、冲动,一言不合就搬“武器”。
2017年2月,四川阿坝州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案件,“13岁少年意图抢劫,用汽油烧伤正值如花年纪的女生”,受害者是阿坝州金川县的一名在职教师,与肇事者素不相识,令人震惊的是,肇事少年之所以用匪夷所思的手段对待受害者,只是因为想抢受害者手上的一部苹果手机。
这位少年因为父母离异的原因,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8岁时,爷爷去世,此后少年就经常惹是生非。父亲则经常对他大打出手,为了避免他惹事,甚至用铁链日夜拴住他。
几乎所有问题少年背后,
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
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所以情感上无法交流,对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往往会出现孤僻、焦虑、抑郁、自卑、脆弱、易激惹等人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障碍,自信心也会较大受损。
现在的孩子早熟,基本上10岁就开始进入青春期,本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失控、容易冲动就是常有的事,再加上留守儿童自卑和敏感,经常会对外界产生戒备和敌对状态,认为包括老师、家长、亲友等所有人都是在“欺负”自己,所以经常动不动就暴怒,像吴林这样的极端事件,其实也是有前兆的,母子经常大打出手,关系早就不和了。
留守儿童本身就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有隔阂与怨恨,后来即使父母回到了老家,也需要很长时间消除这种冷漠和对立,但糟糕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中,很多人还是停留在棍棒教育的水平,认为不打不成才,跟祖辈抚养的溺爱放纵形成鲜明对比,这更加激化了矛盾。
即便不像吴林这么极端,也会有很多孩子因为得不到爱和教育、无法交流、成绩差很自卑、对未来很迷茫而早早辍学,成为“渣渣”和“混混”流入社会。
04
据全国妇联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并于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18周岁以下的有5800万人,6岁到17岁的留守儿童大约有4800万,6岁到14岁的农村留守有超过3000万。
从更大的视角上看,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需要社会不断进步、城乡贫富差距减小才能够帮助改变。
但念及当下,我们能先做点什么呢?
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便是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关怀和心理交流。
所以首先就是父母之责。有的父母会想,我外出打工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养家,养你,你怎么就这么不知感恩反而恩将仇报呢?
拜托,你是成人,他是孩子,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无法理解到这一层,他想要的,就只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而已。
像吴父说的“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偶尔会和家里电话联系,对吴林管教很少”,事后也是希望“政府帮忙管理”,背后折射的也正是“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位的父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一不幸家庭的轨迹。
作为学校和老师,也要多关心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可以给留守孩子多一点关心,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比如多做一些集体活动、团体游戏、培养阅读习惯,会让儿童避免出现孤独的情绪,填补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更棒的选择。
政府作为国家职能部门,相当有必要尽快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是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还是加大财政拨款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教育,无论是增加本地就业机会,还是增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教育亲子教育,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写到最后,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吴林的弟弟,他才2岁,事发时,他亲眼目睹,事发后,他被哥哥带着,在母亲的血泊和尸体边玩耍。
不知长大后的他会怎样面对哥哥,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