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孩子们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结果发现,那些能够等待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精神,事业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延迟满足的成功
小时候家境清贫
有好吃的最要留给客人
我们姊妹总是远远的眼巴巴的望着
父母的教育是宁可亏待自己,也要照顾好客人
长大后,与朋友同行中、我愿意做那个买单的、断后的,解决问题的
我觉得多付出一点,自己吃点亏没什么
我也秉承着父母的教导,吃亏是福
但这样的延迟满足更能取得同伴的信赖
人缘好就是成就
二、即时满足的幸福感
再到后来从另一半的生活里知道
他们家就是好吃的先给孩子吃
新做的也是留给孩子
客人与孩子同等重要
这便是即时满足
三、成功=幸福?
延迟满足与及时满足区别就是:
延迟满足的人更容易成功,成功就是幸福吗?
延迟满足中,总会想有更大的结果以慰藉等待的那个委屈的心灵,然后逐渐就演变成了欲望,永远希望在明天满足的欲望。
明日复明日,就进入了无限循环的游戏之中
即时满足的人就少了欲望,就不再为眼前吃不到的糖刺激自己的大脑,糖的游戏就到此结束了。这样就成了有限循环的游戏。
四、积极快乐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
人生不要太贪,守住眼前的一颗糖也挺好
因为它不是少数的种子,能够长出足够延续生命的粮食
不生不要太怕以后得不到更多
人生之路很长
弯弯绕绕,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所得
要学会与未知相处
随遇而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要急、不要怕、不要脸
落日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