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还是个穷人(上)》我们讲到,大部分人知识了解很多,却无法很好地应用,原因在于以下三点,我们回顾一下:
原因一:青睐单因果关系
人脑总是有一种天生的思维倾向,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归结到背后的某一个原因使然,因为这样才能有安全感。但是,这种过度寻找因果关系的倾向,往往使我们变得目光短浅,陷入当下无法自拔。世界往往不是因果关系构成的,而是相关关系构成的;世界的本质是概率分布,而不仅仅是三段论。
原因二:专业分工过度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大爆炸,再也没有人能掌握一个领域的全部知识,而社会又要高速高效的运转下去,就必然需要不断的分工与协作。每个人就只能在自己所专注的一小块领域里做事,对于有可能通过跨学科知识高效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所谓拿着锤子,世界只有钉子。
原因三:忽视认知效率的提升
信息海量的时代,人们每天获取的信息太多,想学的也太多。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从信息中间挖掘底层的规律和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感叹:"我看了那么多书和文章,也听了那么多讲座,可是到最后,能记住能应用的很少很少…”。
那么,针对这三个问题,也就有了如下三个办法:
方法一:凡事多想几步
比如下象棋,普通棋手看到的是具体的游戏规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可以简单看到接下来一两步棋如何走,例如"我的马要是吃了他的兵,他的车就得吃我的马,然后顺带还要将我的军”。但是,象棋高手看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走法,而是真个棋局的形势和布局,然后迅速从大脑中千万盘棋谱里,寻找对应关系和当前棋局匹配,然后预测出接下来3到5步以上的棋应该如何走。
这种在心理学上叫”心理表征”,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应的心理结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物,高手和菜鸟眼里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前者看到的是模式,后者看到的是单点。模式是由许多个单点按照一定的排序方式构成的,所以高手总比菜鸟看的更长远,更有远见。
以我自己做产品经理的经验为例。现在大部分产品经理其实叫功能经理,专注于功能和模块的价值研究和判断,看到的是具体的用户需求,以及某个功能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刚需、高频和广泛,这是产品经理的本质本职工作。都说,好老板通常一定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但是反过来,产品经理做得好,不一定能当老板。做老板看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用户需求(这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人、找钱、找资源以及之后的组合协调能力。产品经理看到的是功能和需求,老板看到的是一篮子的、可用的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构建整个商业系统。见下图,这是《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琦发明的"商业系统金字塔”,又叫B-I金字塔:
产品经理看到的是金字塔上面的那个”尖”,而老板们看到的是这个金字塔,是一个系统。所以,以后做产品的时候,要具备当老板的思维,就要多看几步,不仅要想功能有没有用满足不满足用户需求,最好还要想想:团队的人员调配如何?技术的可实现性如何?如何营销?文案怎么表达?如何推广出去?需要花多少钱?能赚来多少钱?赚钱周期是怎样的?投资回报率如何?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有什么影响?和上下游合作商的关系有没有促进作用?等等。长期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并最终体现在提交的方案上,就会让自己比同行们更有远见,也会让老板对你刮目相看。
方法二:打破学科界限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把自己训练得更加客观,拥有更多学科的知识,那么你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比那些比你聪明得多的人更厉害”。
在这个一结果导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上,没有人在乎你拿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只在乎你最后能不能把问题解决掉!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都可以拿过来、用起来!
同样一个问题,既可以用心理学解释,也可以用经济学解释;既可以用概率统计解释,也可以用运气来解释。关键是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那个解释,从而让问题变得清晰、容易理解、可以预测。
就说炒股吧,每当我看到旁边的路人不停地看手机里的K线图,我就知道他本质上和”赌徒"没有任何区别,说得文雅一点叫”投机者”,而根本不配叫”投资者”。大部分人在股市里亏钱,源于虽简单的行为——追涨杀跌,这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叫从众效应和光环效用。
所谓从众效应,就是看大家都买什么你也买什么,别人抛售什么你也抛售什么,别人”卖”你也”卖”,丝毫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也不对投资对象做任何最基本的基本面分析(比如财报分析)。更不知道在投资领域里,最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赚钱比例(你用多少钱赚了这笔钱?)和赚钱时限(你能持续赚1年2年还更久?)。这就是著名连续创业者、投资人李笑来说的,大部分人其实不配拥有资本。你认为投资只要有钱就够了,其实不然。想要拥有真正的资本,最起码需要三样东西:(a)资金的数量金额 、(b)资金的时限、(c)资金背后的智慧。而大多数人恰恰忽略了后两点。
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你看到一个人在某方面很牛,你就认为他一定有牛的原因,他在其他方面也很牛。比如,你看到一个朋友在股市上利用杠杆作用大赚了一笔(事实上,这无异于拿着火把穿过了炸药库房,然后宣称自己掌握了火把最佳持握技巧),于是,你就觉得他一定有什么高明的技巧,事实上那样的”赢家”也往往热衷于吹嘘自己的战绩和背后的”智慧”(其实是运气,是概率统计的幸运儿而已)。于是你虚心请教对方,试图学到一二心得,试图获得推荐股票,结果仍然没啥用。
如果你懂得股市背后的诡谲是人们的非理性在起作用,如果你懂得最基本的财务知识、经济学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而不是整天专注于K线的技术分析知识,也许你会更稳健的炒股,更清楚自己想在股市里获得什么。
这种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应用范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之前我们说的用严刑峻法惩罚小偷,作为法律制定者,如果你了解法律的同时,也了解心理学(同样是死,不如杀人灭口更有可能逃出法网)和经济学(这个社会的交易费用是巨大的),就不会出台这项法律,最终导致小偷变成抢劫犯,抢劫犯变成杀人犯。
方法三:研读经典作品
经典的作品往往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过去长期有效的规律,在未来仍然长期有效的概率更大。掌握底层规律才可能从容面对未来,而经典书籍往往蕴藏更多这样的知识。
查理芒格说:你们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知识,只要吸取各个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行了。而李笑来说:活在未来,其实就是通过分析掌握正确的底层规律,然后按规律形式,在未来遇见成功的概率更大。
大多数人选衣服、化妆品、包包的时候,可比选书、买书、看书的时候专注多了,可为是乐在其中。很多人选书的时候只看书名、书衣、推荐留言,甚至只看纸张好不好,厚不厚....要知道,商品选错了,无法是浪费了一点钱而已,但知识可是装进大脑里面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的往里面塞,最终把脑子弄脏了,可是要毁一生的。
李笑来提过一个简单有效的选择书籍的技巧:看版次、看印数、看出版社、看参考文献列表。他说”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让你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搬运”。
我选择图书也是这样,有时候读一本经典的著作并把里面的观点研究透彻,要比读10本畅销书有用得多。最关键的还是在《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还是个穷人(上)》提到的李叫兽学习方法,要经常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产生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知识学习方法的一些个人见解和体会,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能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那么就给你个小福利吧~
关注宫中号【天泽说健身】,免费领取240G+健身视频课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