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回老家,难免要“应酬”七大姑八大姨。用“应酬”这词,意味着不得不做,而且多少做得不情愿。
我是四川人,这边的年饭都是大鱼大肉,通常是一顿吃不完,剩下的还继续吃几顿。而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我们早已不习惯这样的饮食习俗。当亲人热情的夹菜到你碗里,内心里确实还有些不太情愿。可是说了“我不要”的时候,在亲人眼里明显泛着一丝被伤害的情绪。
1、莫名其妙被“伤害”
只要人和人交往,总会有相互伤害,而且越走得近,越会莫名其妙伤害。传统的婆媳关系,现代的合伙人,亲密的夫妻,到最后很多都变成跟仇人一样。
以前我创业不太懂资本运作规则,把股份几乎“平均分配”给几个兄弟,导致后来决策和融资都很被动,事业很快就走不下去,大家不得不分道扬镳。这一离别,总有点见面后难以敞开心诉衷肠的感觉,甚至有时候内心的小怨恨久久无法释怀。
伤害来得几乎没有预兆,而在内心的感觉又是排山倒海。可是伤害确实存在。这让我想到一个经典的形容,罪性就好像挑逗蛐蛐的那根竹条,蛐蛐本来没有愤怒,后来却拼命互掐起来。
2、成熟的盾牌
这个现象在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被放大得特别明显。我的三岁的孩子已经算是比较能与人沟通,但是,每每与小伙伴同玩,总会莫名其妙冲突起来。
幸好,我们会成熟。然而,大多数人的“成熟”是十分可怕的。人们并不是懂得了如何沟通,如何爱人,而是学会了油滑处世插科打诨,而内心真实的情况却是冷漠。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们教导学生做人要内方外圆,或者外柔内刚,成熟就是磨掉自己的棱角。这种言辞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让不少人用诡诈待人处世。
岂不知每每春节全家其乐融融的样子,多少是套话空话废话,走心和真诚在家族里也是一种稀有存在了。至少,每年春节在我的家族聚会里,真正的观念交流(交心)实在太少。很多人家庭里,亲人的来往不再依赖亲情,而是完全依赖关系本身。因此,有这么一句谚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而“认不到”就是这种“成熟”的另一个版本。
3、可怕的骄傲,荣耀自己
前几天,了解了一个出现问题的亲子关系,母亲希望帮助孩子,而孩子长大了用言语直接拒绝,母亲非常伤心。这是目前典型的社会现状,也是在父母那一辈人朋友圈里常常看到的怨言。
社会的变迁导致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秩序中,上一代人管教孩子很少使用沟通,而更多是权威;而后代人长大后,不再是传统的孝道观念,这已经是很难与上一代人沟通了。家庭的序位、沟通中的模式全都是混乱的。
长者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自己付出了辛苦,后辈却不领情;后代觉得自己收到了“爱的干涉”,用“不专业”的语言过激的表达自己需要空间,需要界限,却赤裸裸伤害。
这个关系里面,隐藏着可怕的“内在骄傲”。且听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周围的亲人朋友,到了年纪大一点普遍都会比其他人“固执”,特别是年轻时候觉得自己很“光荣”的人。这种“光荣”其实是人荣耀自己的一种罪性,当它被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牺牲很多利益,换来觉得自己“伟大”。但很多时候,这种“光荣”,被设计出来激励人达到某些目的而已。
我们处处都看得到这样的“光荣”价值,学校、企业……而有了它,我们很难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因此,在家庭中,长者也会带着这样的“光荣”意识,而后辈“不领情”的时候,就会内里崩溃。
反思自己,当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仍然会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应该得到伟大的尊重……
4、综上所澍
我们忘记了爱其实是无条件的,不在乎对方怎么反馈。我们期待利益和价值得到满足,至少或者说最真实的内心,我们希望内心里自我神圣化的部分被人尊崇起来。这就是人性。
我们常常说西方人长大了,就要离开父母,后来不住在一起,多年不见,人情太冷漠。其实,我真正接触到的“鬼佬”们的隔代亲情,至少在我眼里看到的周围已经很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