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看《心灵活泉》第一章 “活泉”一节的时候,脑中突然想到这几句话。这是心学四诀,来自《传习录》。
什么是活泉?书中这么说的
我把自己完全置于黑暗当中,根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我只是让某些东西引领着。我感到好像流水贯穿一样,水从远处来,贯穿了我,又流到远方去,我把自己看成是一片通透的物体,所以我不需要有什么参与。泉水也只在流动,没有什么聚集在水中。
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得到这种态度?我们只要本着一颗没有目的的心,从源泉流出来的水是没有企图、没有目的的,但它却流遍所有田园,孕育果实,最终回归大海,没有目的便是这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当放弃好与坏、善与恶的想法时,我们才可以产生没有目的之心。如此,我们就不会为好与坏、善与恶争斗,无论生与死、幸福与痛苦、战争与和平,一切都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如此透彻,所以不需要有太大的行动也能带来美好的事情。
我的理解是放下对善恶、好坏的评判,去洞见真相。这样一来,你的行动会建立在真相的基石上,而不会自身感觉的幻想中。
刚刚看写作小组伙伴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的主题是“女儿十岁了,该不该分床睡?”,看起来这个判断题,结果要么是分、要么是不分。从各自的角度,也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依据。
女儿和妈妈同床睡,一侵占了夫妻空间,打乱正常的家庭秩序,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该分。
女儿和妈妈同床睡,每晚临睡前的私语是母女间最温馨的时刻,有快乐共同分享,有挫伤及时舒缓,这种亲密关系是最好的精神抚慰,所以现在女儿活泼开朗,妈妈也快乐满足,状态都很好。因此不该分。
这些判断的依据,有的是外在的理论,有的是现实的矛盾,有的是心里的感觉。这些是真相吗?
它们是真相,但只是真相这座冰山漂浮在水面的部分。真正要洞见的,是关系中的位置和可能的变化。母女间的和谐真的是女儿的唯一诉求吗?还是来自妈妈过分的呵护?一旦分离,产生焦虑真的是女儿吗?还是有可能是妈妈?还有爸爸位置在哪?女儿如何看待自己和父亲的关系等等。
其实最终分不分床睡,这个行动并不重要。
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岳母教出了抗金名将岳飞,生活在殷实之家的于谦一样成为了民族英雄;美国名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帅哥李彦宏和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外星人马云同样创立的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人们往往喜欢脸谱化了某种教育理念或者方式,把它们变成了教条。而忽略真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调整、提升。
就像我桌上的这盆“幸福树”,一两天不浇水也不会死的,但是一旦出现叶枯等迹象,懂得适时修剪才是王道。
所以即使洞见了真相,未必就要立刻行动,因为有利于行动环境可能仍未成熟,我们要等待,不断评估行动环境,等到合适的时机。
家族系统排列带来一幅画面,但求助者首先要将画面放在心中,使画面产生作用,这可能需要花上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在一段日子之后,他会突然间清楚什么才是适当的行为。画面被心灵接收,在那里成长发展,直到正确和最终的方法出现;人在刹那间会明白,行动的时候到了。在得到这份感觉之前绝对不能行动,虽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仍然需要等待及集中行动的力量。
智慧
没有恐慌,没有目的,
智者承认一切如是。
没有勉强追求会因死亡而逝去之事,
智者与一现即逝的事实达成和解。
智者处于和谐中,所以他会眺望全景。
除非是生命洪流对他有所要求,否则他绝不干预。
智者并不带有任何目的,
所以他可以抉择取舍。
智者是经过长期自律和训练的成果,
但拥有智慧的,却不是通过努力。
智者常在途中,但他总会到达终点,
这并不是因为他寻找,而是因为他成长。
Panda
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