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位置
墨西哥领土面积是拉丁美洲第三,仅次于巴西与阿根廷。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美洲、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北邻美国,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亚湾。
地形特征
东、西、南三面为马德雷山脉所环绕,中央为墨西哥高原,东南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沿海多狭长平原。
气候特征
墨西哥气候复杂多样,由于多高原和山地,垂直气候特点明显。西北为热带沙漠气候;沿海和东南部平原属热带草原、雨林气候。大部分地区分旱(10~4月)、雨(5~9月)两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因墨西哥境内多为高原地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万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称。
自然资源
作为拉美经济大国和世界重要的矿业生产国,油气资源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有“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的美誉。
社会经济
1986年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开始了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墨西哥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加很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边贸易占墨外贸总额的70%,对美出口占墨出口总额的83%,美国资本占墨吸收外资总额的65%以上。墨西哥是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同46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工业门类齐全,石化、电力、矿业、冶金和制造业较发达。
农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大豆、水稻、棉花、咖啡、可可等。墨西哥还享有“玉米的故乡”的美誉。有“绿色金子”别称的剑麻也是墨西哥领世界风骚的农产品,其产量居世界前列。
(2012海南)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
1. 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 劳动力价格较低 B.技术水平较高
C. 消费市场较广 D.资金较雄厚
2. 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廉价劳动力 B.交通运输
C. 研发能力 D.环境质量
3. 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 乙国的劳动生产率 B.甲国的环境质量
C. 乙国的就业率 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
【答案】A B D
【解析】
1.甲国是墨西哥,乙国是美国。墨西哥相对于美国劳动力价格较低。
2.边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近,交通便利。
3.墨西哥较美国落后,工业发展后能促进墨西哥的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
(2014上海)读墨西哥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994年以前,墨西哥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石油出口。
材料二: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三国贸易实现自由化后,墨西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口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零配件,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加工或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美国或加拿大市场,丛中获取利润。同时,美国、加拿大农产品进入墨西哥,对其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1982-2007年墨西哥主要商品占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注:空格表示该商品未进入当年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1)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农业,东南部沿海主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8分)
(2)分析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4分)
(3)说明表中主要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并推测该国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1)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此以旱作农业为主。
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的成因: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2)变化:由图、表数据可见,1994年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原因: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所致。
(3)变化: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绝对优势,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0%到13%之间;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种类增多。
推测:第二产业结构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