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文选》
编辑┃绿园
︎︎▖▖▖
在我们这个年代,很多年轻人都为了工作拼命,也会乱了自己生活节奏,经常性的加班,甚至熬夜,这样的现象,是积极向上的,是好的一面,但也是病,也应该控制。
列宁说过,“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说的就是工作要劳逸结合,不能因为工作,不把自己身体健康当回事,更不能不知道休息。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很多时候,工作效率就会大大减半,还不如不做,还不如等身体恢复过来,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工作,那样就能把工作做好。
还有很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现代很多年轻人都控制不住自己去玩手机,去玩游戏,去看直播,去追剧,去刷短视频,这也会导致很多人没有了生活作息,作息很乱,一拿起手机,就没有时间概念。
甚至有些年轻人还活在手机里,逃避现实,工作做不好,也不爱跟身边人交往,不愿意跟家人交流和沟通,活得很孤僻,这无疑是现代很多年轻人都有的通病。
资讯知道不少但所见仍然有限,极易迷失在太多选择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把讯息当成了自己的眼界,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玩手机当成了眼界了。如果你让他多出去走一走,去见见世面,他却笑了说见得世面比你多,甚至他都能说他看透了世界,就是因为手机短视频看多了,觉得自己眼界宽广了。
甚至有些人喜欢看新闻,追星,喜欢娱乐八卦讯息,也觉得自己很有眼界,昨天发生什么样的新闻,他都感觉自己是最先知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说真的,这真不算眼界。眼界是要一个人深入现实生活中,所见,亲身感受,亲身体会的事。
米开朗基罗说过,“你的成就是由你的眼界来衡量。”
眼界,一定是比别人读得多,看得多,想得多,悟得多,实践得多,才算眼界。光读报纸,光看新闻,光去听别人说,真的不算眼界。也不能为自己的成就铺垫。因为现实中,很多事,都是真真假假。
更何况我们从手机上看到的,都是很多人策划好的,想让我们看到的。这就不算自己真的所见,真正的所见,我们还要能深入了解,深入去理解,深入去学习,去研究,从而得到这个过程的历练,能吸收到一些经验,才算是眼界,才能为自己成就开路。
———————————————
༺陈丹青谈教育༻
“陈丹青在一次访谈时,说到现今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个性。每个人有手机、有网络,媒体、资本教他们怎么说话,怎么反应,怎么生活,大家都活成了一个模样。语言趋同,情感趋同,个性趋同、习惯趋同、思维趋同。大家都没有自我。个性差异,正在消失,所受的教育,正在被消灭。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 教育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人精神世界的生长,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孩子一辈子都用得着的“核武器”。
只要孩子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职高还是普高,区别不大。一张文凭吃一辈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教育是一条长长的路,不是某一个点。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帮他种下思考和认知的种子吧,让他有自我,有个性,有对自我的敏锐感知,也有对世界的细腻洞察。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粗鄙的互联网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