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
小学像一道分水岭。小学前,孩子可以任意玩耍,爸爸妈妈不惜放弃休息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生活的快乐是孩子这个阶段的重点。
小学后,孩子的学习立马占据一切,成为王者,爸爸妈妈看不得孩子玩耍一会,想尽办法塞满孩子空闲的时间,从此学习、功课、学习成为孩子的全部。
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人父母,操碎了心,磨破嘴皮想要教会孩子,恨不得变成孩子手中那支笔,帮助孩子顺利写完作业。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认清本位很重要,不然就会越俎代庖,把“教”和“学”都揽到自己身上,自我制造“焦虑”,最后不但没教好孩子,反而把这份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我们太着急看到结果了,怀着高期待,希望老师扔下来一块瓜,孩子就能顺利接住并以最快速度吞下去消化掉。
高期待就有严要求,严要求就会产生重压。
我们常常忘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长大成人;孩子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过完就能学富五车。
时间一点一滴流过,成长一分一秒发生,不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却是在孩子身上真实进行的。不要只看到时间从1点跳到2点,要定睛听一听这一个钟头里面分分秒秒走过的声音。
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如是说:
“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
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愿我们常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孩子同行。
学会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学习,给自己和孩子“松绑”。别忘记,我们是在牵着一只“蜗牛”散步。
这一生长长的路,需要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