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多年,尤其是从事班主任工作已久,深知品德对人性格、品行、学习方面有些潜在的影响。品德无具体之形,无可说之准。但是,却深深地植根灵魂,可如阶梯促进我们的成长,抑或如泥沼让我们深陷困境。
如今重返一年级,对于《弟子规》进课堂,我尤其觉得很有必要。虽然大家都说背这个学这个“好”,却没人能说清,具体有什么好,或者能让人成长为什么样。一开始,我也仅仅觉得是“好”,“好”在开蒙时期接触先贤典籍,对与承接古代传统大有裨益,后来又有更好层次的觉悟,觉得我们既然是中华民族,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更能屹立不倒,中华文化很重要,这些经典恰恰是我们文化的代表。我还曾因自己有如此宏达的胸怀,而准实佩服自己,准实觉得自己境界高远。
随着年岁地增加,更能认清自己,也有了更接地气的思考。经典是文化,文化是为了影响人,滋养人。如五谷杂粮蔬菜果蔬的价值之与人一样。一个是提供物质食粮,让我们身体成长健康;一个是提供精神食粮,让我们内心强大明知。而启蒙阶段的《弟子规》,润泽灵魂。
那天,我讲到“冬则温”这句。我在黑板上写“夏则清”,并结合《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讲得陶陶自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领读的时候,仍读“清”一声音调。这时,有好几个稚嫩疑惑地声音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是四声,老师,是夏则凊。”我当时不知道还有“凊”这个字,明明我看书时候是“清”啊!我以为他们的家长或者幼儿园老师教错了,于是我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咋可能是庆,就是清。指清凉清爽之意。”说罢,我一挥手,又领读起来。孩子们虽还有些许疑惑,可已无一人再提出疑义,便放声跟读起来“冬则温,夏则清”。
这时,我用余光瞥到第一排的一个小姑娘,温雅欣。她没有跟着读,而是低着头在书包里找什么东西。唉,大概又是什么书、什么本找不到了吧,平时就是个乱放东西的小朋友。我也没有多说什么,开始找别人领读今天讲的这几句。就在我要点名的时候,温雅欣抬头看我,我们恰好四目相接,她眼里有焦急有慌张,我没有说话。她看我没有责备之意,顿了顿,好像下定决心一样,用小手高高举起一本书——那本她幼儿园时期的《弟子规》,然后着急着跑到讲台上,指着给我看:“老师,你看,就是夏则凊,就读四声...”说着声音小了下去,不知是不是所有的勇气这个时候用完了。
我随着她的小手指,朝她指着的地方,定睛仔细地看了起来。啊,原来是两点水一个青,我还从未见过这个字。于是,我赶紧朝侧面墙上贴的《弟子规》壁板开始瞅去,字有些小,可我也看清了,的确是两点水。这时,刚刚有疑惑的小朋友也拿出来他们带着的书,我看了几本,的确是我错了。我以前真的没有留心过居然是两点水的字,而且我也从不曾知道有这个字,是我孤陋寡闻了。她站着我旁边,手用力地揪着衣服的袖子,看着她像是怕我批评的样子,流露出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让我有些好笑。
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示意她回到座位上去。她坐好后,我开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承认错误,并自罚三遍,纠正错误。我不怕错误,只要发现并勇于承认,改正即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之后,我郑重其事地表扬了温雅欣,这个细心又勇敢的小姑娘。我说明了表扬她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知道那个字怎么写怎么读,而是能认真听,并找到证据打败我。我告诉大家,没有谁能是全部而且永远是对的,包括我,永远不要没有自己的思考。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承接着全班其他同学的投向她目光。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随后越来越多的掌声装满了整个教室,我也用力鼓掌。起劲的掌声填满了每一个人的心。
学习经典,不就是为了每个人都能达到如此境界么!勇敢地坚持正确答案,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由衷地为他人折服并送上衷心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