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国际上,提到中国文学也必然离不开四大名著。作为以政治军事战争题材为核心的演义小说,说到《三国演义》,就不能不提赤壁之战。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转折点即是这次大战。《三国演义》小说里从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在描写赤壁之战。如果把后边孙刘联军与曹仁对荆州的争夺战都算在内篇幅就更多了。作为一个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说,时间跨度从东汉末(公元184年)到西晋三分归一统(公元280年),总共97年。用10%的篇幅来描写建安十三年(208年)一个冬天发生的战争,着实比例很高。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为突出人物形象,对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周瑜都进行了比较极端化的处理。在这一阶段各方的外交层面上,为突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辉形象,就刻意的隐去了其他人物的历史贡献,特别是鲁肃。
小说中,对于孙刘联合的前期外交努力,刻意描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为孙权分析交战各方情况,坚定了孙权联合抗曹的意志。从而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促成这一联合的外交主角形象。而实际上,早在诸葛亮来到东吴之前,孙权就已经决定抗曹了。孙刘外交联合的主谋是鲁肃,《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显然此时,联合荆州势力北抗曹操的战略,孙权已经与鲁肃达成了统一。
但形势的变化太快,鲁肃吊丧还没来到荆州,曹操已经接受了刘琮的投降。荆州的力量发生了分裂。刘备带着十余万人南走。
“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战略联盟初步达成。
如果说后来关羽被孙吴所杀,联盟裂痕扩大,荆州丢失,诸葛亮当初“隆重对”的战略设想被“关羽大意失荆州”所破坏,不如说,这个战略的初衷本来就有问题,荆、益二州之间山川阻隔,沟通本来就不方便。益州天然就是个盆地,不易进出,刘邦当初也不是跨有荆、益,而是名实相符的“汉中王”。
那么鲁肃当初见孙权,也有个“榻上对”。经由周瑜的引荐,“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在四方扰攘,大家还在军阀混战的阶段,局势不甚明朗的情况下,能够一眼看透形势的才是大战略家。诸葛亮看到了未来的鼎足形势,为刘备设计了三分天下、跨有荆益的蓝图。但是在诸葛亮谋划“隆中对”的时候,如果分析对象不是刘备,谁又会将军无一旅、地无一垄的刘备作为未来鼎足天下的一方来考虑呢?显然鲁肃也看到了天下形势发展的大势,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消灭黄祖、刘表,吞并荆州,跨有荆、扬,并“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一眼看穿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而同时代,除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没有其他任何人提出了如此远见卓识的战略。而“隆中对”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是有先天缺陷的,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荆州、益州的战略协同很难完全实现,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在赤壁大战之后,鼎足形势形成后,鲁肃的跨有荆、扬战略显然更符合实际。
不仅如此,在同时期,由于天下形势不够明朗,大家还不敢于设想丢掉汉天子的大帽子。二人密议时,鲁肃对孙权提出“建号称帝以图天下”的主张,孙权回应“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他当时只是大汉的讨虏将军,做一方军阀就是最高梦想,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可以称帝。诸葛亮在同时期的“隆中对”为刘备的设想也仅仅是跨有荆、益,以待天下有变,“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战略上讲,赤壁之战无疑加速了鲁肃为孙吴设计的鼎足称帝战略的最终实现。他才是隐身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