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份,英国研究学者曾经发放问卷调查给10000受访者,调研他们是否会有拖延习惯,只有15.6%的人声称永远不会拖延,超过84%的人都有拖延习惯。
即便知道deadline就在眼前,也不会立刻去做;
无法按照要求的进度按时完成任务;
约会或开会时,经常迟到;
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要磨蹭很久;
当最后期限逼近时,却发现自己在忙别的事情;
总会高估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的能力……
以上这些统统都是拖延症的表现,是不是很像在说你?
现如今,拖延症似乎已经是患者人数最多的“绝症”,深陷其中的人,常常会感受到爆炸般的焦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据说是“拖延症”领域最受欢迎的科普书,作者是两位一直潜心研究拖延的美国心理学专家。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拖延症、拖延的原因、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01 什么是拖延症?
百度百科告诉我们: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作为当代社畜,大部分的人都有着或轻微或严重的拖延症。
其实,拖延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根本上来说,拖延是一个人如何与自身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02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在《拖延心理学》书中,作者斯蒂尔给出了4个最可能导致拖延的原因:(1)对成功信心不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拖延的决定和行为,往往都是有难度或者会令我们痛苦的。趋利避害是人性,是人的本能。当我们面对那些有可能会失败的事件时,往往就会拖延,究其根本,还是对成功信心不足。(2)讨厌被人委派任务很多年轻人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事非常认真且迅速,领导安排的任务总是能很快完成。于是,领导就会给他安排更多的任务,活干得多,还被同事背地里当傻子。
于是,为了不被委派更多的任务,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3)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很多人做事拖沓的一大原因。
因为做事时经常被干扰,导致效率低下,各种待处理的事情越积越多,最后就只好躺平,再次中了拖延的枪。(4)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
斯蒂尔说:“我们更倾向于去追求那些令人愉快的和更可能产生效果的目标……我们最容易在那些目前令人讨厌、将来回报遥不可及的事情上拖延。”
当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或者不切实际时,我们很容易就会自动进入拖延状态。

03 如何应对拖延症?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给出了三条建议:
1)设立截止日期
如果没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让人陷入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因为没有截止日期,整整拖了二十年。
2)改变环境、保持专注
太过舒适的环境很容易滋生拖延,因此,如果要提高做事的效率,就需要找到相应的环境。
学习和工作时尽量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让自己只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3)改变心态,降低期望值
拖延很多时候就是完美主义的借口,因为期望值太高,害怕做不到,就会一拖再拖。
不妨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完成再完美。
比如学习写作,不要一开始就期望每天都能写长篇大文,而是从每天写几十个字、几百字开始,先行动起来再说。

写在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人的天性倾向于我们活在此岸,活在当下,但人的进步又让人走向彼岸,走向远方。”
拖延就是阻碍我们走向彼岸和远方最大的障碍,它就像一棵蒲公英,有着错综复杂的根须,很难完全根除。
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心理更成熟,才有可能逐步克服拖延症。
文/惊鸿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 惊鸿,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的职场女性,当当网认证荐书官、网易签约读书博主;主业是项目管理咨询管理和培训讲师。
欢迎惊鸿伴你终生成长,持续分享阅读写作、个人成长和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