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人才。无论是引进外来专家、培育本土“新农人”,还是吸引返乡青年、用好驻村帮扶干部,各类人才都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金钥匙”。近年来,一些基层在乡村振兴路上探索出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人才短缺、结构不优等挑战。如何让名类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这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一、引才:让“外来和尚”念好“本地经”
就我们自己而言,深入偏远山区,交通约束始终使我们长期面临大实“引才难”的问题。引才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让专家“沉得下、融得进”。比如通过“乡贤智库”“产业顾问”等机制,让外来专家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避免“水土不服”。同时,提供住房、交通、科研经费等保障,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
二、育才:让“土专家”“田秀才”
挑大梁乡村振兴,更要培育本土人才,让“新农人”成为主力军。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正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参加技能培训,重点培养种养能手、乡村工匠、电商达人等实用人才,着力解决“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积极激发人才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三、用好帮扶干部:让“驻村尖兵”成为“桥梁纽带”
驻村帮扶干部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组下村帮扶以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扎根基层,既带来政策、资金,也带来思路、方法。如何让帮扶干部“驻得下、干得好”,我们严格落实《贵州省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让本地干部跟着学、跟着干,不断发挥驻村帮扶效能,进一步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让乡村产业更旺、农民更富、生态更美。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振兴已进入人才引领的提质升级阶段。乡村振兴不是“等靠要”,而是要靠人才去闯、去干。无论是引进专家、培育“新农人”,还是吸引返乡青年、用好帮扶干部,核心是要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找到舞台、实现价值,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