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事实如此:
智商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空间。当新的知识点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与行动之中,智商就事实上开始拉升。
可若是不行动,不应用,生活无改变,智商不会变。
事实上,你天天都看得到,有些人在行动,有些人无所事事。于是一偶卸任智商在攀升,有些人原地不动——不进其实则退。
聪明的定义(智商的表现):
脑子里有多少准确清晰必要的概念;
概念之间有多少准确清晰必要的联系;
进一步,
我们把概念与其关联,当作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
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概念和关联;
有必要的话甚至替换原有的概念与关联;
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审视整个添加替换的过程;
审视自己的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这就是智商的运行机制。
“长期”这个概念是整个专栏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很多人就是因为操作系统里没有长期这个概念,所以终身吃亏还不自知;而上期的文章大家也看到,即便有长期的概念,小的时候因为没有把“长期”和“有用”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起来,于是抱憾终生。
最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自己的无知无感才最可怕。
比起没有那个概念,如果脑子里有一个错误的概念,然后按照那个错误的概念指导行动,只会越努力越错。
很多人或几辈子,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多半是因为掌握了这些错误的概念。
单单掌握正确的概念还不够,如果搭配错误,联系混乱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碎片化这个概念,到底他能够和哪些概念产生联系?哪些搭配是不对的?——搭配时间对,搭配学习不对。
有多少行动仅仅缺少“长期”的概念,就让它的属性不同了?——有用,投资。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变得聪明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即便你想说“智商不够”也应该不上一个“暂时”,以至于不让自己认为智商无法提高。
“速成”这样的搭配是绝对不允许的,“快速”和“成功”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关联;
而“快速”和“入门”是可以关联的,也必须要关联起来,不能一直在门外徘徊。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关联,而上层运转的主要是:
价值观
方法论
价值观的概念定义很简单: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方法论则是:怎么做,如何改进?
你应该想到了:
价值观决定选择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
方法论决定行东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这个专栏的读者绝大多数已经体验到“智商提升的过程”:
从开始理解注意力的概念,然后把注意力跟时间金钱关联起来,形成价值观,选择重要程度排序,注意力>时间>金钱;选择过后触发行动,从原来的“关注热点新闻”到“关注更重要的事情”……而后生活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选择行动都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们的进步成长就是这种微小的过程组成的。
有读者说昨天看不懂的文章今天稍微懂一点,等到明天应该有新的体会。这就是有迹可循的成长体验,应该好好珍惜。最好记录下来。
学习了概念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用到生活中去。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缺少这一步“死磕”的运用,而无法体会智商提升的快感,进而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最后放弃挣扎。
再比如,学习了“长期”概念之后,我们就会把它跟其他概念关联起来;
跟赚钱关联起来后我们就知道长期获利更好,跟知识有用关联起来就知道选择长期有用的更好;
进而更新我们的价值观:长期总是更好的;
进而衍生出很多方法论:长期更好,我们就应该活在未来,想办法知道这个长期有多长,要努力缩短这个长期的长度;
反应过来了吗?智商提升的方法论就是:
搞清楚概念;
关联其他概念;
确定价值观;
衍生方法论;
于是关于智商:
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并不一定是现在,长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也是能力,也是智商高的表现;
价值观:智商并非天生,后天可以习得,并且后天学习与行动更重要;
方法论:刚开始肯定做得不好,做的多了,做的久了,就会慢慢变好;
于是,我们的选择变了,行动变了,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别人的看法,而是自己智商能否实实在在提高——尤其不再关注那些不通过学习行动来提高智商的人的看法。
有些人因为自己写得不够好,就不愿意写作。
实际上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写好,那些在这个领域的名人,都是花了几年十几年时间积累才有今天的。
有些人希望通过写作梳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是希望锻炼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有些人是希望记录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焦点,不要陷入为了“写好”有悖于自己的初衷,最终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打击而放弃。
不论你的初衷是什么,都不要忘记,只要持续写,就会慢慢好起来。
其实这期内容可以当作是过去的一个总结提炼。那么有没有“快捷方式”提高智商呢?有!我们是有方法论的人嘛!就算没有,我们也要琢磨这个方法论在哪里是吧?
很简单:调整关注焦点。
把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下面的图片,你把注意力放到上面就会看到少女,放下面就会看见老人,看久了就会看到两个形象。我们的大脑很神奇。
很多时候,由于关注点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最终的巨大差异:
选书人们关注的焦点就非常不同。
有些人关注封面精美,有些人关注书名设计,有些人关注腰封看那些牛人推荐,有些还关注页数和价格……“这么薄的书怎么这么贵?”——他们买的不是知识,而是页数而已。
选书应该关注什么呢?选书上更有价值的是什么?
看版次(出版多少次)
看印数(印了多少册)
看出版社(好的出版社出版质量稳定)
看评分(口碑)
看参考文献(作者认真罗列参考文献的,说明对一手材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或者很少文献说明基本上是抄袭搬运)
书可是要进入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啊,怎么能够就稀里糊涂的选了,读了,信了……可惜大部分人一直都没有优化自己选书的关注焦点……那个惨啊你自己想想吧!
买错了东西最多损失的是金钱,选错了书污染的可是我们的脑子啊,这后果哪个更严重显而易见。
我们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注意力,一定要用在合适的焦点上,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调整关注焦点,某种意义上是我们打造价值观的方法论:
尝试通过不同的价值观去研究某一事物或任务(这个选择更重要,那个更重要?);
调用元认知能力分析不同价值观带来的选择以及选择带来的后果;(选择这个价值观会怎样,那个又会怎样?)
关联长期,长期来看哪个效果更好?选择长期效果更好的价值观;
我在新东方长期授课的经历是我“智商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为什么我会如此感受?因为我当时每天都在干一件事:
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看到的是什么?若是把学生分类,他们每一类各自看到的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有自己的授课评论方法论:
老师教得好不好,在于他有没有让各种不同种类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整个过程中,我本质上只干一件事:
调整关注焦点。不是我觉得问题在哪里?
而是,:他们面对的,在他们眼里究竟是什么?
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容易困惑的,我又不是你肚里的蛔虫,我怎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笨拙渐渐消失,灵巧逐步自动出现,课堂上,有时候仅仅因为学生的一个表情就能够知道他的疑惑源自何处,又基于怎样的底层思考……
于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建议叫做,感同身受:
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关注焦点从自己调整到别人身上),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
相信我,试试就知道,效果奇佳!
有时候仅仅是换一个角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好像万能钥匙,钥匙肯定不是在上了锁的锁头上,想解决问题需要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很多人问,怎么赚到钱?我的回答: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并不难,更难的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把别人的问题也解决了。或者帮别人解决了问题在一起解决自己的问题。
做一件自己开心的事情并不难,做一件事情让别人开心,而且愿意为之付费,如果做到了相应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智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的情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商的一种。于是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是可以习得的,可以精进的。在我看来,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不过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思考,有情绪,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导致新问题产生……
当然,花时间刻意“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肯定自动提高情商……
每一次操作系统的升级,都是底层价值观的升级,而底层价值观的升级本质上又是把关注焦点从原来的一件事上,转换到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情上而已。
最初的时候,
你可能需要有人当老师,告诉你“你原来的关注焦点不对,应该关注那里,那里更重要”;
然而,更为重要的能力难道不是:我如何确认哪里才是更重要的关注焦点吗?
如经过多次摸索(就是多次转换关注焦点对比关注那里更好),最终能够有根据的确定一个更好的焦点,
那么你就可以当老师了,告诉别人,应该关注这里,理由如下:一二三四……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更为关键的是:
每次关注焦点的选择,都面临风险,万一还有更好的呢?
再一次,绝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这样不可能做到100%安全的地方追求100%安全感,导致无穷无尽的尴尬。
分解一下:
面对知识,践行,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会有更好的选择;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这是战略性思考: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长期来看只有更好……
虽然将来一定有更好的,但是关键:我现在只能想到这个是最好的。
于是,即便将来有更好的,可若是我连现在想到的这个都没做过,没试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有点绕吧,所以请耐心:
调整关注焦点能够让智商提升,本质上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操作系统上层运行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而提高智商的方法论则是:不断尝试找到更好的价值观。
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方法论),调整,尝试,观察,分析,总结,修正这些都要做,不做什么都没有。
于是,对于智商的概念,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和描述:
底层的是概念与关联;
上层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
顶层的则是践行……
践行
价值观方法论
概念————关联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运行的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以及在它们之间建立更有有效的关联;
以此为基础,不断打磨我们的价值观,研究各种做事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
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和方法论……
电脑都可以不断升级,我们凭什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