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非凡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
平凡到非凡的距离究竟有多长的距离?
最近一期《罗辑思维》里恰好谈到这个话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手?”
罗胖的观点:学习这件事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没有捷径,要想成为高手只有一条路,答案只有四个字:“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任何领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见拙,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
什么是“刻意练习”?就是持续地去做你不会做的事。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所有顶级高手都是刻意练出来的。
一、看看高手是怎么练的
冯唐小说的语言带有鲜明的古文特色,这跟他读过大量的史书有密切关系。为了读得多,记得住,冯唐发明了个非常有意思的办法——“虚拟经历”法。他在读的过程中,常常把史书当练习题来读。
“虚拟经历”就是设想自己处于真实场景中,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读到明朝崇祯年,他就假想自己是崇祯。当大臣前来上奏,他把原文遮住,想象崇祯会说些什么,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
通过这种刻意训练,冯唐不仅训练出了判断力和决策力,而且大量的史料在他心中烂熟,以致于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经用“刻意练习”法,帮助徒弟莫泊桑提高写作水平。
当时,莫泊桑已经看了大量的书籍,但写作水平仍然没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在语言锤炼方面比较欠缺。
福楼拜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
一段时间,师徒两人常常在固定的时段去一家露天咖啡馆。去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其中有些人每天都会经过那里。
福楼拜让莫泊桑用一句话来描述行人,要把他们的特点概括出来。莫泊桑讲,福楼拜猜。如果猜对出描述对象,就奖励莫泊桑。
经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莫泊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后来,他写出了《项链》、《漂亮朋友》等传世佳作。
原来这就是从平凡到非凡的距离。重复地练,有针对性地练。如此一来,高手和普通人之间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刻意练习”造就了高手。
从平凡到非凡的距离很近,就是“刻意练习”;从平凡到非凡的距离很远,正是“刻意练习”。
二、“刻意练习”几个要素
重复
刻意练习的重点是不断地去做自己没有掌握的那个动作,连到你练吐为止,练到你能搞定它。既然是重复,势必带来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刻意练习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因此你要忍受不舒服。
反馈
2016里约奥运会刚结束,观众在观看排球、乒乓球等等比赛时,总能看到郎平、刘国梁跟队员说些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教练做的工作就是反馈。
研究表明,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反馈,想要提高水平就很难了。
分解
“刻意练习”的基本功是“分块练习”。分解就好比在在流水线上,把一个个做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要想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秘密就在于如何分解,然后把一小块一小块的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