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词我们读一读张先的《菩萨蛮》,张先给我的感觉就很像柳永,他的词往往写的都是琴弦呀、歌女呀……就很明显他经常出入舞肆歌楼,所以他写的词内容也往往都是人间情爱。
而且张先还有一个很好玩的八卦,当时有人跟张先说,大家都说你叫张三中,三中就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一听就对那个人说,为什么不叫张三影呢?客人就问他是哪三影,张先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些都是我生平的得意之作…所以从这以后大家就喜欢叫他张三影。
还记得我们刚刚说跟张先很相似的柳永吗?他的本名叫柳三变,所以柳永有个外号叫“奉旨填词柳三变”。一个叫柳三变,一个叫张三影。你看,连名字都成了一种诗意。
我们今天读的是他的《菩萨蛮》,我们看全诗:“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哀筝弄湘江曲”,我们看开头第一个字,就是“哀”,这一个字就为全词定了调。筝就是琴,拿琴弹什么呢?弹的是“湘江曲”,传说舜帝南巡,结果死在了苍梧的野外,于是他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就南下寻找丈夫,结果在悲恸之下投香水而死,化作了湘水之神,湘水之神经常在江边弹琴,弹的就是湘江曲。琴是哀琴,弹的曲子还如此悲伤,那你说酒筵气氛和弹琴者的心情能好吗?
“声声写尽湘波绿”,一声声琴音如湘江绿波倾泻而出,可见弹琴的歌女琴技高超,所以接下来他要写歌女了,“纤指十三弦”,纤指说的就是年轻女子的纤纤细手;十三弦是指琴弦的数量,唐宋时期教坊里的筝琴都是十三弦,而清乐一般用的是十二弦,这也就为我们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是教坊里的年轻歌女。
“细将幽恨传”因为弹的是湘江曲,讲的是是舜帝和他的两个妃子的悲剧故事,那弹出来的琴声一定是饱含“幽恨”的,这种幽恨之情难以言表,但歌女却通过她的芊芊玉手把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细微感情变化“细细”道来,你看这个“细”字用的多好,而且作者用的是“传”,这就有了一种互动性,要有人接才叫传,不然就成了递,那歌女细细传出来的幽恨之情被谁接受了呢?显然是作者张先本人。那此时的幽恨,就已经不单纯是歌曲中的幽恨了,更是歌女对自己身世遭遇的幽恨,也是词人对自己际遇的幽恨,这三种恨就这样通过一首曲子合在一起。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当筵秋水慢”,当的意思就是对,《木兰诗》中写“当窗理云鬓”,就是对着窗子整理自己的头发的意思。当筵就是对着席间上的宾客,这就交代了弹琴背景。“秋水”指的就是眼睛,以前的人喜欢用秋水的清澈明亮来形容眼睛,后来秋水就代指眼睛,其实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有一个成语叫“望穿秋水”,意思就是对某事很期待,结果把眼睛都望穿了。而“慢”字,既写出歌女从容专注的神态,又画出其人温柔平和性情,跟上文我们说到的“细”相应照。
“玉柱斜飞雁”,玉柱说的就是琴上用来系弦的那根柱子,一弦一柱。李商隐有首诗《无题》,里面写“一弦一柱思华年”说的就是琴的弦和柱。我们刚刚说上阕不是写到了弦吗?所以这里就说柱,其实这也是一种照应。十三根玉柱在筝面上斜着排列,很整齐,就像斜飞的大雁,所以我们说琴柱又称“雁柱”,而且作者张先还有另一首《生查子》里面也写到:“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说的也是琴柱。我们再来看这句诗“玉柱十三弦”,其实用的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不加形容地描写事物,在这里有一个好处就是舒缓节奏。我们说诗词的美感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节奏感,有缓有急,才有韵味。
但是往往平实后面就是高潮,我们不是常说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静悄悄的吗?我们看后面,“弹到断肠时”,这里的断肠与前面的幽恨相照应,显然是感情的高潮,那幽恨断肠的情绪达到顶峰之时的弹琴歌女是什么样的呢?笔锋一转“春山眉黛低”,古人喜欢用春山、远山来比喻美人的双眉,而且还会用黛色画眉,所以又叫眉黛,这里说的就是歌女把头低下了,双眉低垂,凄怨欲滴。
当着满桌的客人,歌女弹琴越动情,一定是越不敢表现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伤心想哭的时候,特别是有不熟悉的人在场的时候,是不是会用力憋着尽量不要哭出来,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还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犯错误被老师批评,然后放学的时候就越想越伤心,几乎要哭出来了,结果这个时候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同班同学,然后就生怕被她看见自己在哭,就把头转过去不看她并且用力地忍着不要哭出来,现在想想其实当时的我就跟这个歌女的状态很像,所以虽然歌女此时虽低垂黛眉,我们看不到她的眼睛,但是我们不难想象,此时此刻,她的眼眶里一定是饱含泪水的,她越努力不表现悲伤,其实越能体现情绪的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