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原来一节课可以做得这么细,我理解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把一个案例在一堂课中掰碎了、嚼烂了,反复体验,反复练习,反复总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妈妈学绣花一样,一片小小的花瓣上,穿线、跳色、转针脚....功夫特别细致,可完工后的作品确实精致、立体。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觉到一堂课是活的,不仅内容是活的,现场的氛。
第二次
今天已经开始有“蜕变”的感觉了,先“蜕”去几层老皮,特别有“说啥都不对,干啥都不会”的感觉了 今天课程有三方面的收获:
1.一堂好课,一个人生。一个培训师讲得不仅是一堂课,更体现的是培训师的“三观”,这也是底层根基的部分。下层不足上层找,下层足了,才能向上层走。我想,这也是培训师终身都要修练的内功,真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2.路选对了,就不怕远。明确别人的要求,分毫不差;小就是大,培训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学;任务表达要字斟句酌;所有培训就是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先从解决单个问题入手。
3.最快的捷径,就是学会利用各种资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的资源要多利用;学会变通,迅速发现现场所中可利用的资源。
第三次
1.什么是一堂好课?对于“好”课的评判标准,不仅要站在培训师角度,更要站在学员的角度去体会,双向奔赴的课程才会一堂“好”课。
2.立足岗位开发课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借力使力的方法。以前总觉得所讲课程受限,但今天通过每名老师对自己课程的设想,突然让我打开了思维,放开了格局,立足岗位所能讲的东西太多了,只要用心琢磨,无处不教学。
第四次
培训抓住痛点;打破知识的诅咒,不要在专业技术上死磕,要跳出专业讲专业,我理解就是,专业技术能把外行人也讲明白了。 要对什么人讲?要做到“四区分”“四不讲”。区分职务级别、岗位职能、内部外部、接受程度;无需做的不讲、做不到的不讲、听不懂的不讲,用不上的不讲。 咬定对象不放松,立根必在对象中;聚集对象须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五次
1.搜集培训需求常用方法:日常观察法和对象访谈法(缺少善于洞察的双眼,以后多留心,养成一种职业习惯,希望能看到啥都想到课程开发,化为血液里的一种力量才是极致)。
2.培训需求要罗列痛点和困惑点,包括组织和个人的,而且每个痛点或困惑点都要加上设定的场景,要具体到时间、空间、资源、环境……能够引起共鸣。(举例卖眼镜,口若悬河的专业介绍,反而不能成功销售,这是销售人员的痛点,这就是一个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销售人员的共鸣,大家感兴趣,想听,就找到了培训的需求)
3.培训需求现场访谈:先宽度,再深度 宽度—列举 (话术:您讲了1.2.3.…还有吗?…还有吗?) 深度(针对其中一个方面)—度量尺法 (话术:1问现状~状态打分+描述表现+举例 2问期待~状态打分+描述表现+举例) (期待值和状态值的中间差,就是培训需求 ) 这个过程要针对培训需求进行及时的区别和提醒,然后再对宽度得到的问题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这样培训需求就产生了。
第六次
这次课程体会最最深的部分就是对“干货”的解释,压缩成精华,点石成金。 啥叫干货? 向外取叫“海底捞”,向内取叫“全真教”。
向外取(向外广博获取): 第一步海量获取知识,从老师、网络、景书本上;第二步撷取底层知识;第三步捞取实用干货 干货就是基于学员运用的最简单理论;基于场景运用的最简单流程:基于实操运用的最简单方法。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干货: 坚定一个信念--去除表达中的暴力;避免四个误区,运用一个公式,区分两类表达--表达感受还是评判,发掘一个根源,细化一个要求。
第七次
已经完全进入蒙圈状态了理论听得很清晰,关上电脑还是啥也不会。我想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的练习,真正的实践一遍走一遍这个流程就能体会的更深入,也能理解的更深入和清晰了。 这次课程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对即将要开发的课程有了别样的思考,思路和方法都可以借鉴。 这次课程也让我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了“课程即人生”“人生无处不课程”,特别是在工作上的应用,有很多的指导性。 期待未来两周更深入的“颠覆”自己,期待着改变的发生
第九次
一是拆掉思维的墙。当思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我的思路也就在那个范围内,怎么折腾也是出不去的。设计课程是这样,其实解决问题也是这样。黄晓明有一句话挺有意思“我不要你以为的,我要我以为的”。很多时候,我都在做“我以为的”事,思维打不开,永远都是我以为,而无法看到“对方以为的”。
二是“严实作风”无处不在。今天小范讲解课题时,我对这节课的兴趣并不大,也会有些疑问,开这个课真的有必要吗?然而到曲歌的课题后,光一个名字就反复推敲,更不用说里面的内核逻辑,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好的课程的诞生,其实就是严实作风的结果,因此,这个课程真的很有意义,祝小范同学课程大获成功。
三是团队互相帮扶有力量。当今天九宫格的屏幕出现时,我就有一种温暖和力量感,特别像心理团体成长课一样,在别人的歌声中听到自己的声音,更是在被小伙伴们一次次被否定之后,又一次次陪着重新立了起来。期待未来21次课程中,我们一起携手向前走,以终为始,达到我们期待的美好的目标。
今天课程再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师父的魅力,期待我们能早日见面
第十次
今天我的整个课程被重新“设计”了一遍,虽然只是第一部分,然而用大乐的话来说,那真是醍醐灌顶呀。主要有三方面收获:
1.语言表达是门需要技巧的艺术。无标准的回答是无意义的;否定之前先肯定;给予建议的套路.....好的语言不仅要能实现“沟”的目的,更能实现“通”的效果,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2.思维逻辑是课程的灵魂。课程中好的思维逻辑会带领学员一直往下走,不迷路。我在课程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内容交叉,分类标准不统一。在大乐的课程中,由最初的四个问题变成三个问题,而且逻辑清晰,让人感觉到主题集中,不散、不跑偏。这样设计之后,感觉这会是一堂非常吸引人的课程。
3.听百遍不如练一遍。今天已经是第十次课程了,之前的理论课,加上近几次房老师指导其他老师研发课,听了一堆理论和注意事项,今天到自己的课程,仍然会有很多混淆,仍然会重复之前强调过的事项,只有自己亲自操作一遍,错一遍,才会记得牢。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