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研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发现它是一本教会我们研究的手册,同时也是一本对我们教育情感唤起的励志书籍。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对自身提升上的思考。
那如何才能完成自身的变革呢?
一、重新自我定位,找准方向
虽然我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老师,没有很多“实战”的一些经验积累,但是要想快速适应,融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需要我对自己能准确重新定位,准确地找准自己的方向坐标。我特别感怀于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的“两问”:什么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为什么我们一直了解不了我们的学生呢?俞特说,就是因为角色定位不到位,所以始终了解不了学生。他从数学教师的四个角色“娱乐者”“就业者”“工作者”“教育者”讲起,一步步向我们分析了真正的教育者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特别能体会孩子掌握知识的不容易。所以,在“教育者”的心中,时时处处想着的都是孩子。心中有孩子,孩子散发出来的信息就会被我们吸收,就能促成我们上好课;当我们的心中弥漫着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成了孩子。多么精准的定位啊!
从自身方面出发,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学习者。所以,首先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敞开胸怀,破除自我封闭的心态,放下身段,善于在倾听不同意见中智慧地学习,主动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寻求策略、积极重建,同时更要有先拿自己“开刀”的勇气和胆魄。
二、参与实践,积累经验
“新基础教育”的学习必须通过“做”来体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最难、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将理论内化,进而将内化了的理论,具体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将这种转变了的实践行为,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中,成为日常化的自觉行动。所以,我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体悟,才能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
于是,凡是有机会外出学习的,我都积极争取,努力在现场学习中主动思考,对照自己的课堂,及时地做好学习的总结。回校后,对知识体系做好重建,并把一些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中。正因为有这样的目标和希望,有把课堂当成研究的意识,在每每上完一节公开课后,我的心里就会多一份知足和自信,多一份对教学、对课堂、对学生的思考,多一份对自我提升的要求,多一份坚定和沉淀。坚定于自己所行走的教学之路,坚定于“只有课堂实践才是检验教学的唯一标准”的结论。我明显地感受了实践所带给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坚定从课堂中锻炼自我能力,从中看透自我、净化心灵的决心与意志;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在常态课中呈现出自己的真实研究状态,才能找到自己发展中的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真发展。
课堂本就是研究的场所。在每一次的教研课上,我都收获了无限的芬芳!
三、理论学习与反思相结合
学“理论”,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会反思的人。每一次的学习积淀,都给足了我反思的深度和力度。
教师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成长当作“自己的事”的时候,才能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最后超越自我,突然有一天发觉自己“静悄悄地变化”。改变自己,才能在改革中体验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我还可以上的更好!”这不仅是自我发展的喜悦,也是专业自信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