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前几天的早上,我都带着一本《我们内心的冲突》在地铁上看,每天都像是十几分钟的寻诊。
图片发自简书App
确定了自己的现阶段是讨好型人格,开始回想是从合适开始的。貌似,我很小就懂的对父母察言观色,一直父母口中懂事的小孩。书,才读几页, 尚且不知这种儿时甚至幼时的讨好是从何而来。先简单的记录着。
其实,在恋爱之前,这种性格表现得并不明显。我很自我独断,不相信别人,处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其他都是自我防卫的状态,应该是属于疏远他人类型的。
我也一直都不曾客观的评价过自己。
初高中开始,总爱问身边的朋友,我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呀?不是为了获得他们的夸奖,而是真的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何类人。也许是他们真心认为的,也许是不好意思说的,得到的答案从来没有让我停止继续询问。我急切的想有个高人指点迷津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豁然开阔。甚至,我去过高中心理咨询室,去问了个需要一生去解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心理咨询师实在没办法给出较好的我能理解的回答。他推荐了我几本书,还记得的就是《苏菲的世界》,而我也从未完整的翻过一遍。
大学不再追问了,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努力去适应这个小型的社会。而两年的混混沌沌的大学生活后,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任何实力,觉得自己失败极了。
想集中一段时间看心理学书籍,虽说不能治病,却也希望能此从中找到客观描述自己性格心理的认知,去探寻一条寻找真实自我的路。从而能从容的活着,友好的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感受这世间的热闹与美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开始写简书,不过是希望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简单的记录,就当是理清自己的思路,让输出为更好的输入服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督促。
图片发自简书App